如何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核医学影像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如何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核医学影像诊断

杨果

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德阳 618200

核素示踪技术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注入患者体内,在一定时间内对患者体内的功能或结构进行显像,并利用显像剂所具有的放射性在体内进行长时间的活度监测。临床上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称为核素示踪造影剂,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称为放射性核素示踪造影剂。核素示踪技术是核医学影像学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疾病,还可以对疾病进行分期。本科普主要科普了如何使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核医学影像诊断,并分析了影响核医学影像诊断效果的因素,以期为临床核医学影像诊断提供参考。

1 核素示踪剂

核素示踪剂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体内不同位置分布不同而产生的影像,可以反映体内组织结构、功能及代谢情况的显像剂。不同种类的核素示踪剂具有不同的放射性,一般将其分为四类:(1)水溶性核素(如18F、99 mTc、131I等),在体内分布较广,但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短;(2)脂溶性核素(如99 mTc,可通过细胞膜或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或脑实质,半衰期长;(3)离子型核素(如18F,不能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半衰期短;(4)分子型核素(如18F,半衰期长,不易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

1.1 应用范围

(1)对肿瘤的诊断:包括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定性诊断、肿瘤良恶性鉴别、肿瘤分期以及指导手术治疗。

(2)对疾病的监测:用于了解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状态,包括观察某些器官或组织中某一种物质的含量,可以确定某些疾病的病因,如发现某器官或组织中某种物质含量增高,说明该器官或组织存在某种疾病。

(3)对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包括了解某一治疗过程中药物在体内分布、代谢及作用情况,用于确定药物对某一器官或组织的作用。

(4)对手术效果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后残留肿瘤、残留病灶等。

(5)某些特殊检查的对比:如 CT和 MR检查对肿瘤密度比较敏感,对于某些手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可以通过对比 CT和 MR来显示。

1.2 示踪剂的选择

示踪剂的选择应根据所研究的疾病、所选核素的特性以及病人的特点进行。对于研究疾病,一般要求所选核素在体内分布广泛,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于研究治疗方法,则要求所选核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获得最佳诊断效果;对于研究病人,则要求所选核素具有较低的放射性,以减少治疗过程中对病人产生不良反应。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疾病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种类的核素。例如,对各种肿瘤病人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可选择99 mTc或18F标记的示踪剂;对某些药物进行疗效监测时,可选择99 mTc标记的示踪剂;对于一些特殊研究如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可以使用一些特殊标记的示踪剂。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中不同含量的核素进行示踪剂选择。对于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中不同含量的核素应进行适当组合以获得最佳疗效。

2 核医学影像学诊断的过程

临床上,患者通过预约或者门诊挂号的方式获得核素示踪造影检查。在该过程中,患者首先需要接受全身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然后将显像剂进行标记后,医生将显像剂注射到患者体内,并对患者进行显像检查。

一般情况下,显像检查需要30~40分钟。如果患者的病情不适合接受全身显像,那么可以进行局部显像,具体步骤如下:

1. 选择适当的核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的显像部位,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核素进行示踪。核素通常有放射性同位素,如99mTc等。

2. 注射核素:医生将选择的核素注射到患者体内。注射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进行,具体方式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3. 等待显像剂分布:注射核素后,患者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显像剂充分分布到目标区域。这个等待的时间可能是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4. 显像检查:在等待时间结束后,患者会被带到显像设备旁边。在显像检查中,患者需要保持相对静止,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图像。医生或技术人员会操作设备,进行影像的拍摄。

5. 结果解读:拍摄完成后,医生会对获得的影像进行解读。医生根据影像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同时考虑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提供最终的诊断意见。

总的来说,核医学影像学诊断的过程包括选择核素、注射核素、等待显像剂分布、显像检查和结果解读。这一过程是综合了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的综合分析,以达到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评估。

2.1 显像剂

在核医学影像学诊断过程中,显像剂是指在患者体内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而成的显像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99m、131I、32P、32P-MRI等,这些核素都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应用范围。其中99m和131I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两种核素,因为99m和131I的半衰期比较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临床上,99m主要用于心肌功能、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检查;131I主要用于肿瘤和非肿瘤方面的诊断。在临床上,一般将99m作为心肌灌注显像使用,因为99m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131I则是用于肿瘤显像和代谢显像,因为131I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

2.2 影像学诊断

医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并最终得出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医生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1)全身检查,即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和病史采集,判断患者的病情。在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后,医生还可以分析患者的血气、血常规和尿常规等方面的数据。

(2)局部检查,医生通过局部注射显像剂,并利用影像设备对患者进行显像。通常情况下,医生会使用 CT/MRI设备对患者进行局部显像。

在进行核医学影像学诊断时,医生会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局部情况以及病情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例如:(1)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医生可以将病情复杂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2)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全身检查,医生需要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全身显像;(3)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者患有糖尿病等特殊疾病,那么必须做全身显像。

3 影响核医学影像诊断效果的因素

1.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核医学影像的诊断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注射显像剂剂量:根据实验结果,临床上一般推荐使用0.45~0.8 mg/kg体重注射。如需更高剂量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则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决定。

3.注射显像剂方式:注射方式包括静注、注射、口服、肌内注射等,不同的注射方式对疾病诊断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造影剂用量越大,其放射性信号强度越高,但过多的造影剂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因此,应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

5.治疗后情况:患者接受治疗后,部分显像剂会被机体代谢清除,导致影像学检查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在使用显像剂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状态。

6.检查环境因素:如患者处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中,其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迁移或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