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病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病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刘丽丽

松原吉林油田医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  要】目的:对处于康复期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病因进行分析。

方法:纳入时间: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研究对象:3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以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VFSS)结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误吸组(13例)、非误吸组(17例),对比两组VFSS结果。结果:喉上抬启动延迟、环咽肌开放异常、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缓、梨状窝滞留发生率的是误吸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原因包括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等,需要护理人员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护理干预措施,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误吸;病因分析;护理干预

    近些年,脑梗死发生率日渐升高,其中大部分患者会发生误吸,显著增添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导致患者生存受到威胁[1]。引起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原因相对较多,并且该并发症多发生于康复期患者中,显著降低了患者的预后[2]。基于此,本院纳入收治的3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VFSS)结果进行分组,现将患者误吸病因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制定,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时间: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研究对象:3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以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误吸组(13例)、非误吸组(17例)。由7例男性、例6女性患者构成对照组,该组年龄:60~80岁,均值(70.46±5.24)岁;病程:1~20个月,均值(10.35±4.24)个月。由10例男性、例7女性患者构成观察组,该组年龄:60~80岁,均值(70.30±5.19)岁;病程:1~20个月,均值(10.29±4.20)个月。

纳入标准:(1)患者病情经MRI检查确诊,存在吞咽障碍的症状;(2)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可配合研究的开展;(3)患者与家属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者;(2)合并脑变性病、脑肿瘤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3)合并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者;(4)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5)合并认知障碍者。

1.2方法 

    VFSS检查方法:将多功能数字化透视摄影系统作为检查仪器,患者坐在X线机脚踏板,姿势为坐位,保持头颈部纵轴、踏板是垂直状态,观察时进行正位与侧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依次服用含碘对比剂5ml、10ml、15ml、20ml,在发现误吸的第一时间里停止检查,采集图像时应用透视录像功能完成相关操作,并且通过工作站进行慢速逐帧回放,期间注意观察对比剂走行路径、吞咽器官功能状态。

1.3判断标准

(1)误吸:碘造影剂通过喉口与前庭襞之间到达声门往下气道。

(2)隐匿性误吸:碘造影剂到达声门下面的气道,在检查的过程中,患者在一分钟之内没有表现出异常症状。

(3)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在碘造影剂抵达患者舌-下颌支交点处时,观察可见无启动征兆。

(4)喉上抬幅度不足:虽然舌骨上缘开始吞咽的情况下到达最高点,但其仍未超过下颌支下缘。

(5)喉上抬速度减缓:观察时可见吞咽反射启动、喉上抬幅度处于正常状态,气道与喉前庭仍有对比剂进入的现象存在。

(6)环咽肌开放异常:①环咽肌不开放:食管中可见对比剂无法完全进入,残留于咽部,或是完全进入患者气道;②环咽肌开放不全:食管内有对比剂进入,但正常吞咽状态宽度1/2仍超过环咽肌打开宽度。

(7)梨状窝滞留:完成吞咽动作后,可见梨状窝没有食团残留。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s)比较行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行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缓等发生率进行比较,可见误吸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VFSS检查结果对比(n/%

组别

n

喉上抬启动延迟

喉上抬幅度不足

喉上抬速度减缓

环咽肌开放异常

梨状窝滞留

误吸组

13

5(38.46)

6(46.15)

6(46.15)

4(30.77)

6(46.15)

非误吸组

17

1(5.88)

2(11.76)

1(5.88)

0(0.00)

2(11.76)

χ2

-

4.887

4.455

6.679

6.036

4.455

P

-

0.027

0.035

0.010

0.014

0.035

3.讨论

分析此次研究发现在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缓、等指标发生率比较上,误吸组明显更高(P<0.05),提示环咽肌开放是引起误吸的最常见原因,属于误吸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报道,作为咽与颈段食管之间压力最大部位,环咽肌既可以保护呼吸道,也能够开放至最大限度,为食物通过食管创造良好条件,在开放异常的情况下,食团进入食管将会受到阻碍,在梨状窝内滞留,一旦滞留量较多,在患者恢复呼吸后,食团将会随着气流,进入患者的喉室,甚至是气道

[3-4]。与此同时,喉返神经咽从是具有支配环咽肌的作用,发生延髓梗死时,迷走神经受损,将会对咽从神经构成影响,进而降低环咽肌顺应性,不利于环咽肌的开放。分析本研究可知,患者误吸的因素较多,例如患者喉上抬启动延迟时,此时摄入的食物已经位于喉口,但是喉仍未上抬,食团将通过现样经开放喉口进入气道,尤其是脑梗死早期喉上抬会消失,延迟时间越长,则表明误吸的风险越高[5-6]。作为咽缩肌部分之一,存储与排空食团等均是梨状窝的主要作用,出现环咽肌开放异常或咽缩肌无力的情况时,表明梨状窝滞留发生,梨状窝残留量一旦超出容积,将会导致食物前涌进入气道,引起误吸[7]

对此,可做好如下几点护理工作:(1)要求护理人员重视误吸,规范日常护理操作,引导患者家属进一步了解误吸,针对饮食注意事项为患者家属进行介绍。(2)护理人员注意将患者气道分泌物清除,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为侧卧位,促进痰液的排除,针对摆放侧卧位困难的患者,为其进行负压吸痰处理,促进气道通畅。(3)进食过程中,摆放患者为坐位,无法保持坐位患者则摆放躯干前倾30°仰卧位,选择半流食,一口量控制为5-20mL。
    综上所述,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等均是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常见原因,可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方案,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琴, 张红芳.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病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 贵州医药, 2023, 47(03):484-485.

[2] 张贺越, 杜丽洁.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病因分析与护理[J]. 护理研究, 2020, 34(24):4479-4481.

[3] 赵宁.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15):2851-2852.

[4] 王书红. 脑卒中致吞咽困难患者误吸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9, 19(38):303-304.

[5] 刘伟. 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39(22):4065-4067.

[6] 王亚新. 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 医学信息, 2021, 34(z1):38-39.

[7] 王雪, 李霞, 高艳丽, 等.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评价[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 29(10):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