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针电极肌电图肌肉选择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针电极肌电图肌肉选择的优化

闫冰

吉林市中心医院132011

【摘  要】目的:总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针电极肌电图肌肉选择的优化方案。

方法:研究对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例数50例,纳入时间: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对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体区支配肌肉进行电极肌电图检测。结果:在El Escorial 标准、Awaji criteria ( AwC ) 标准中,患者活动期失神经改变情况下,延髓体区舌肌阳性率(54.24%)最高,其次为斜方肌、口轮匝肌、胸乳突肌(42.20%、32.98%、21.96%);颈髓体区中,第一骨间肌、拇短展肌敏感性(55.35%、44.24%)明显较肱二头肌、三角肌(31.23%、20.30%)高;胸髓体区中,腹直肌敏感性(48.45%)低于胸10脊旁肌(93.22%);腰骶髓体区中,腓肠肌敏感性(54.24%)低于胫前肌(75.35%)。结论: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肌电图方案进行优化时,第一骨间肌可选择颈髓区,胸髓区时选择胸10椎旁肌,而腰骶髓区则对胫前肌进行选择,若非优化肌肉为受累肌肉,可增加受累肌肉肌电图的实施,促进诊断准确度的提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针电极肌电图;肌肉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以肢体无力与萎缩低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病,该病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发生后会对患者上下运动神经元造成影响,再加上进展迅速,患者生存期通常为4年左右,极易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早期症状具有异质性的特点,目前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仍缺乏,故为患者诊断病情时需要明确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体区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依据。虽然,肌电图具有明确下运动神经元的作用,但在分析肌肉诊断敏感性上缺乏实践[1-2]。基于此,本院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50例,就针电极肌电图肌肉选择的优化方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0例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时段进入本院诊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4例男性、16例女性患者;年龄:45~78岁,均值(56.42±6.35)岁;其中,下肢起病10例,延髓起病15例,上肢起病15例。

纳入标准:(1)患者病情经相关检查确诊,具备肌电图检查指征;(2)患者与家属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各种单神经损害疾病者,例如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腓总神经损害等;(2)因各种疾病导致周围神经损害者,如腰椎病、颈椎病、糖尿病等;(3)合并腰骶神经丛损害、臂丛神经损害者;(4)合并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者。

1.2方法 

肌电图检查过程中规范操作,同芯针电极肌电图分别对延髓体区、颈髓体区、胸髓体区、腰骶髓体区进行检测,注重检查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一侧。在检查过程中,电静息时对是否存在活动期失神经电位情况(束颤电位、正锐波、纤颤电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轻收缩状态下是否存在慢性失神经改变(多相电位增多、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增高、重收缩情况下寡急相减少),判定电静息时依据舌肌、胸锁乳突肌与胸10椎旁肌时分析活动期失神经电位是否存在。

延髓体区:斜方肌、舌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

颈髓体区:拇短展肌、第一骨间肌、三角肌、肱二头肌;

胸髓体区:胸10椎旁肌、腹直肌;

腰骶髓体区:胫前肌、腓肠肌。

1.3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s)比较行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行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在El Escorial 标准、Awaji criteria ( AwC ) 标准中,患者活动期失神经改变情况下,延髓体区舌肌阳性率(54.24%)最高,其次为斜方肌、口轮匝肌、胸乳突肌(42.20%、32.98%、21.96%);颈髓体区中,第一骨间肌、拇短展肌敏感性(55.35%、44.24%)明显较肱二头肌、三角肌(31.23%、20.30%)高;胸髓体区中,腹直肌敏感性(48.45%)低于胸10脊旁肌(93.22%);腰骶髓体区中,腓肠肌敏感性(54.24%)低于胫前肌(75.35%)。

3.讨论

    在El Escorial 标准、Awaji criteria ( AwC ) 标准中,更易出现急性与慢性失神经改变的是肢体远端肌肉,例如第一骨间肌、拇短展肌的敏感性更高,符合患者的临床症状[3-4]。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再生的运动神经元无法发挥维持长轴突再生的作用,故神经再生肢体远端肌纤维可能不存在新神经支配[5]。同时,人类应用胫前肌的频率明显较腓肠肌高,促使更多氧化应激与代谢需求增加。相对于腓肠肌而言,胫前肌、运动皮层的皮质脊髓束连接更具广泛性的特点,这一情况可能会造成胫前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存在的谷氨酸兴奋毒性更为显著。由此说明,在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展前期,患者的胸椎旁肌与舌肌等短轴突支配肌肉极易受到影响,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可能造成长轴突、短轴突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的情况

[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El Escorial 标准、Awaji criteria ( AwC ) 标准中,患者活动期失神经改变情况下,延髓体区舌肌阳性率(54.24%)最高,其次为斜方肌、口轮匝肌、胸乳突肌(42.20%、32.98%、21.96%);颈髓体区中,第一骨间肌、拇短展肌敏感性(55.35%、44.24%)明显较肱二头肌、三角肌(31.23%、20.30%)高;胸髓体区中,腹直肌敏感性(48.45%)低于胸10脊旁肌(93.22%);腰骶髓体区中,腓肠肌敏感性(54.24%)低于胫前肌(75.35%)。既往研究表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具有局灶性特点,同时沿着各自水平呈现连续、独立播散,其中上运动神经元变性的起始部位可能是发病脊髓阶段,随后持续播散至尾端或头端,甚至是尾端,故检查时起病部位、其临近体区肌肉应进行优先检查,以便判断疾病播散方式[7]

   综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针电极肌电图检查时,可将已受累体区肌肉作为首选,随后再检查未受累体区肌肉。

【参考文献】

[1] 靳娇婷,胡芳芳,陈乔依, 等.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针电极肌电图肌肉选择的优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1(06):831-836.

[2] 陈香葵, 尚媛媛. 1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神经肌电图分析[J].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7, 26(03):154-156.

[3] 崔丽英. 临床神经电生理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052(009):765-769.

[4] 殷静. 重症肌无力患者针电极肌电图肌源性受损的临床意义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01):85-87.

[5] 谢莉红, 陈军, 王天红, 等. 肌电图对手部肌肉萎缩的鉴别诊断价值[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 15(07):384-387,398.

[6] 刘源.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4):75-76.

[7] 冼珊, 邱嘉茗, 谢欢欢, 等. 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早期诊断价值[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 25(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