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引流管护理之异同

/ 2

各种引流管护理之异同

刘星宇

通江县中医医院  四川 巴中  636700

引流管是临床外科十分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能够将人体组织间或体液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到体外,对于预防术后感染以及促进伤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管类型繁多,例如用于导尿,或者用于胸腔、脑腔等。同时,引流管护理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对引流物量、性状、颜色及性质的观察,能够判断患者恢复情况,是否存在出血等风险。因此掌握不同引流管的护理要点十分必要,本文对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 各种引流管护理的共同点

妥善固定。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引流管,导管引出体外皮肤出口部位都要妥善固定,主要采用缝线、胶布等进行固定,翻身或者进行相关操作时,需要避免引流管脱出。同时要确保导管接口处的固定,定时检查固定情况。

无菌原则。确保引流管与伤口黏膜接触部位整洁、干净,积极预防感染,确保导管无菌。如果引流管的放置时间较长,引流口容易出现分泌物,呈脓性,因此引流管要及时拔出。如果需要延长引流,则要确保导管无菌、定时更换、导管冲洗等操作遵循无菌原则。

确保引流通畅。置管时避免引流管过长,定时观察,避免其受压、扭曲或者阻塞,影响引流效果。如果出现相关问题,需要及时明确原因,采用转动或冲洗等方法,消除不通畅因素。

避免引流袋位置高于插管口平面。如果需要搬动患者,先要夹住引流管,引流液>50%时,及时倾倒,避免液面过高引发感染。

严密观察。护理时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性状、颜色等,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有效处理。

  1. 各种引流管护理的不同点
    1. 腹腔引流管

结合患者病情实际,腹腔内可能放置几种引流管,需要点清数量,根据名称和作用做好标记,规范使用引流袋,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压。接管时无菌操作,引流管低于出口平面,确保其通畅,每隔30分钟挤捏1次管道。注意观察引流液,正常情况下为淡红色,后期为黄色,清亮液。患者翻身、下床时避免导管脱出或折断滑入腹腔,滑出者及时更换新管。针对需要负压引流的患者,合理调整负压压力,维持稳定的负压状态,如果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负压控制在20kpa,有助于减少腹腔间隙,清除积液。针对纱布或凡士林填塞止血患者,护理时要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如果稳定需要在24-72小时内拔除,或者更换纱布填塞,腹腔内引流管2-3天内不能拔除,需要转动皮管,避免长期固定导致损伤。如果患者采用双套管引流管,需要确保排气管的通畅性,避免其折叠,外部可套薄膜手套,留出孔不宜扎紧,促进排气,避免管壁塌陷。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如果出现引流物导致继发感染、疼痛、肠瘘等并发症,应及时拔除或换管。预防性引流管48-72小时拔除,如果为了避免吻合口破裂后消化液漏入腹腔,可以在术后4-6天拔除。

2.2T型管

更换引流管时无菌操作,注意定时做胆汁常规和细菌培养,注意观察引流袋位置,避免其高于引流口,平卧时避免高于腋中线,以防胆汁倒流引发感染,无菌时T型管的护理重点。确保引流装置的紧密衔接,以防渗漏,T管出腹壁部位用缝线固定,同时在腹带和床单上加固,对患者进行相关操作时避免拉紧引流管。固定时为患者翻身预留一定的空间,避免导管拉脱,如果术后早期引流管滑出极易引发胆汁性腹膜炎,造成严重后果。通畅是有效引流的基础,护理期间随时调整引流管位置,避免其折叠弯曲。正常情况下,胆汁颜色为棕色或金黄色,色清,无渣,术后胆汁量逐渐变少,如果突然减少,需要及时明确原因,有效处理;胆汁色淡稀薄提示可能为肝功能不全,胆汁浑浊提示可能为感染,需要加以注意。腹壁引流管出口每日消毒,清除分泌物,如果胆汁泄露需要及时更换敷料。

2.3腹腔闭式引流管

使用前瓶内注入生理盐水,长管埋入水内2-3ml,检查通畅密闭情况。确保引流通畅,注意观察水柱波动情况及幅度,定时挤捏管道。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受压,对水封瓶更换时,需要采用两把止血钳交叉夹闭导管,之后进行更换,积极预防气胸。护理操作时严格无菌,每日更换水封瓶。定时观察引流物的量、色、质等,信息记录,如果每小时超过100ml且持续3小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通常情况下置管48-72小时拔管,拔管前需要夹管,观察是否存在渗液、气紧等情况,确认无误后拔除。

2.4胃管

胃肠减压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出胃肠道中的气体液体,减轻其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置胃管时要动作轻柔,提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提高其依从性,便于操作。对胃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妥善固定。如果胃肠减压期间出现胃管阻塞情况,可以用温冷白开水冲洗。对胃肠手术,胃肠接置位于吻合口下的患者,避免随意调节胃管。对鼻饲患者的安置时间记录,在胃管上标记,每周更换1次,在当日晚最后一次鼻饲后拔出,第二天在另一鼻孔安置,做好记录。灌胃前需要抽吸胃内容物,应严密观察患者情况,鼻饲后冲入适量温开水,避免胃管中残留食物残渣。

2.5脑室引流管

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在于解除因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的颅内高压,并能够通过引流管注入空气行造影以明确诊断和定位。护理期间,术后应及时接无菌引流瓶,引流瓶开口应高于侧脑室额角10-15cm,妥善固定引流瓶,脑脊液缓慢流出,术后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装置太低可导致脑脊液流失、颅内压力下降,引发出血,装置过高不利于引流,需要加以注意。搬运时需要夹闭引流管,避免脑脊液或空气逆流进入脑室导致颅内压变动。术后8小时严密观察量、色、质并记录,每日更换引流瓶,夹管后更换,必要情况做脑脊液常规或细菌培养,确保引流的通畅性。同时避免引流瓶中液体过满,确保管周围敷料干燥。

2.6尿管

针对短期留置(1-3天)患者,每日对尿道口消毒2次,更换引流袋;针对长期留置(>3d)患者,每日冲洗膀胱2次,尿道口消毒2次,每周更换1次尿管,同时做好尿量、颜色等的观察记录工作。置管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夹闭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

总之,引流管作为临床外科常用医疗器械,置管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引流管的护理要点,充分认识不同引流管的作用,加强护理,以促进患者恢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