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道路规划与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道路规划与管理

张剑华

佛山市交通运输事务中心

摘要:城乡融合作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城乡发展的主要导向。其中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推手。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道路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在城市近郊地区需求与实际情况矛盾尤为突出。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村庄规划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其核心内容之一是道路规划。然而,在实际的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中,还存在着仿照城市道路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模式,这既违背了乡村的根本现实,又与当前乡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以美丽乡村为切入点,从乡村交通问题入手,对乡村道路的作用和规划设计的重点进行了归纳,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根据乡村道路的功能和乡村环境的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对于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道路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道路;规划;管理

引言

近几年,我国正在广泛、高效地开展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各地都在进行着深入的探讨,并大力推动村镇规划的制定与执行,目前已有一些成果。乡村道路不仅是乡村的基础结构,而且是乡村空间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它直接影响到乡村的生产、居民的生活和对外交流,但是,在乡村道路的规划方面,却鲜见相关的文献报道,而且大多都是按照城市的道路体系来进行的,缺乏对汽车发展需求的重视,导致了道路的使用率低下,并且没有能够有效地处理好停车问题,这种设计方法不尊重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等空间需要产生偏离,乡村道路的设计也被忽略,从而间接地造成乡村景观特征的丧失。因此加强乡村道路路规划和管理,是构建新乡村、实现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村庄道路规划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村庄道路规划要考虑环境要素的影响,重点考虑地形地貌对道路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如坡度、高程、起伏度。(2)工程因素:道路建设对村庄耕地、林地、居民地和水体等土地利用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占用成本、拆迁成本和建设成本,村庄道路规划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环境。(3)社会和人口因素:村庄道路不仅服务于当地村民的日常需要,也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更好地服务当地村民的交通出行和农业生产,不仅要充分考虑对内对外交通的联系和出行的便利程度,还要考虑村庄各区域的人口规模,明确道路起止点与等级,确保整个村庄路网的通达性,更好地服务于村民。(4)其他因素:道路建设还需要考虑保护村庄历史和特色、尊重乡村原有机理。村庄内历史文物古迹,如古建筑、院落、祠堂、水井、桥梁等,不仅需考虑道路规划衔接,还要避免道路建设和通行对其产生的破坏,实现保护性开发与传承,“留住乡愁”。

2规划设计原则

在开展乡村道路工程的规划与路线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的原则进行,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第一,合理分配道路资源。在乡村道路中,机动车所需要的面积较大,而非机动车、行人所需的面积则相对较少,因此在进行道路资源的分配时,要以机动车道为主,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为辅。但是同时也要根据不同乡村、道路的不同作用、等级等实际情况,来合理分配路权,保证满足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与此同时,在进行道路资源的分配时,还必须考虑到特殊人群的权利,例如盲人。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预留足够的空间设计盲道,保证盲人的通行需求。另外,乡村道路的规划设计还必须考虑到乡村整体规划的要求,在不影响交通出行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公共绿化空间。第二,合理用地。乡村内的土地资源紧张,因此在进行乡村道路规划设计时,不能为了扩展乡村交通网络而盲目扩大乡村道路用地,而是需要结合乡村整体规划、乡村的功能分区、其他建设需求等情况,合理划分道路用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交通模式设计,来满足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第三,合理分配道路空间。乡村道路除了承担交通出行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管线载体等功能,因此在进行乡村道路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合理利用有限的道路空间,确保将这些功能有效发挥。第四,综合考虑乡村整体的风格、风貌。例如,有些乡村的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太宽的道路设计在实际施工时存在较大的难度;有的乡村则本身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也要对此合理利用,避免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利用乡村原有风貌特点,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来实现道路空间的合理利用,争取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

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道路规划与管理

3.1协调城乡生态空间要素

乡村振兴的和谐是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提高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目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清晰的生态安全红线,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无法实现区域的生态系统协调,所以,界定好区域的生态环境因素,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规划中,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特征,并将区域特点进行融合,充分考虑天然与人文两个层面。生态环境分为三大类:陆地生态环境、水域生态环境、历史文明环境。乡村道路的修建必然要跨越这几个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将各地区的生态空间因素与道路的修建进行调整,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控制对策,以提高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

3.2构建城乡道路生态廊道

从空间结构上来看,生态走廊是以走廊与生态斑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具有整体性,系统内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由于道路修建而产生的线形、条形空间明显属于城市走廊,作为“人造走廊”,导致了该地区的景观生态格局破碎,对区域生态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走廊的生态功能。乡村道路是乡村空间系统的纽带,是乡村生态走廊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主干道两侧和乡村道路绿化水平尚不高,乡村生态环境尚不完善。城市道路建设要以生态化为主,以区域主要交通通道为重点,通过对乡村道路绿化的补充,并结合山区道路的特征,进行道路生态廊道的建设,完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空间布局,为乡村道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3生态优先的道路网络建设

从景观生态学和道路生态学的角度看,不同的道路网络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按照人工活动的范围,从自然生境、半自然生境到人工生境,区域生态敏感性逐渐下降。在人口密集的乡村地区,如果人为干扰再一次增加,这个地区的敏感度就会大大下降,而在耕地上则会减少。在森林和其他自然地区,当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骤增时,生态敏感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然生境。在乡村道路的规划和施工中,要坚持生态第一,根据地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进行道路网络的设计,减少农田、河流等生态敏感地区的交通网络,为农田、河流等提供更好的交通条件,同时还应将一些不需要的道路和硬化的路面拆掉,以便恢复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结束语

当前对乡村道路建设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道路工程质量、道路建设数量,对道路空间的生态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乡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出发,从生态角度阐述了乡村公路的空间内涵。通过对乡村公路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考察,可以为乡村公路问题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童令泽.小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标准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7(16):170-171.

[2]刘拥辉,汤红艳,丰凯亮,等.小城镇道路交通整治要点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8,36(2):61-65.

[3]蒋伟,张亚,库顺欢,等.重庆市小城镇规划用地标准的适应性探究[J].规划师,2017,33(1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