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探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策略

田小龙1  孙辉2

1.身份证号:610425198702083437  2.身份证号:610528199711095113

摘要:最近这些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但还是面临一些难题,比如土壤硬化贫瘠、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极端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恢复力、弹性、自净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持城市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加周边居民的健康福祉。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营建是应对城市问题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全球城市均在采取的一种环境友好型措施。目前,随着城市绿地营建的实践和发展,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何营建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增加民众的身心健康福祉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引言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创造美好人居环境,城市和山水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成为了“诗意栖居”的理想模式。城市公园、绿地作为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洪涝防范、气候调节、污染净化、休闲游憩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关注和回应新的社会需求,加强公园、绿地规划布局建设,巩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定位

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将生态文明放在第一位,推动人居生态环境规划结构的全面优化以及城乡绿地的全面融合。其中,以“一优三高”的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系统,承担着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绿色生活服务的重任。这就需要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的规划,完善功能体系,创造高质量的空间。城市绿地系统是国家制定的一项重大任务,它是城乡人居绿地的核心管理平台,是城乡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的支撑平台,也是我国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空间平台。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策略

2.1基于空间要素供给布局绿道选线方案

城市绿道选线应紧密结合空间资源供给,强调三个规划原则:一是坚持美观实用。绿道应以低成本、本土化融入生态自然环境,依托现有道路改造工程,控制建设和管理成本。二是注重实施落地。要充分结合各类资源及建设指标覆盖情况,确保规划落地。三是强化价值转化。绿道尽量与社会服务功能、近期重大项目结合打造,营造多元场景,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需求。基于以上原则,绿道在布局选线时重点考虑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有绿地指标支撑。绿道选线优先利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以及不含耕地的生态用地指标,确保选线不占基本农田,做好“以农为底、绿道衬景”。第二,有交通线作依托。充分依托城市高快速路、干道、高架铁路、天桥等搭建绿道体系,以绿道匹配城乡通勤网络,加深产城联系。第三,有连贯的特色资源。统筹考虑现状自然生境、规划生态绿廊等资源,以及历史文化点位、优质农旅项目,串接休闲旅游资源。第四,有密集的公共服务点位。绿道选线重点考虑串联布局相对集中、连续的公共服务设施点位及口袋公园,并接驳轨道交通站点,接入社区中心,服务好日常通勤。第五,有发展要素匹配。绿道与配套设施建设可有效带动老城活力提升,防止“空心化”,同时有利于新城价值提升,推动功能疏解。因此,绿道选线应兼顾亟待挖掘潜力的存量更新区域和增量较为集中的新建区域,在资源挂接上统筹存量提质与增量赋能。第六,避让限制约束条件。确保避开地质灾害点位,尽可能避让洪水位线及易燃易爆、环卫丧葬等邻避设施,保障安全经济、环境友好。

2.2优先建构结构性绿地,做到重点地区内容创新

对城市蓝绿空间而言,结构性绿地的建设与保护相当重要。综合评估城市绿地总量,在均衡布局公园绿地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合理构建结构性绿地,并研究拟订合理的保护方案。利用城市资源本底,尽量保护地区的历史文化,突出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城市风廊,以“带”“环”“心”“楔”和“网”等形态体现城区结构性、保护性绿色生态空间。合理限定生态空间内的建设用地,约束建设类型、建设风格。还要考虑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结构性绿地,如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与区域绿地的连通等,皆可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区域性绿地,可以用来建设公园,供居民短途游憩、观赏风景、远足、游玩、学校自然教育等。此外,要做好城市绿地的分级,体现地区特色。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是展现城市文化的空间载体,要依据城市人口分布情况配置相应规模和服务半径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要考虑城市文化的融合。若是大于10hm2的综合公园,则可创建高端文化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社区生活圈周边15min的社区公园则能为居民提供日常游憩场所;还有特色专类公园,分别为市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已重新规定了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分别对应的规模、服务半径、人均指标的分级设置,作为不同层级公园空间分布的指导标准。我国城市专类公园人均用地指标尚无明确标准,考虑到如今各地专类公园越来越多,GB/T51346—2019特别提出了相关指标要求:小城市、中等城市人均专类公园面积不应小于1.0m2/人,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人均专类公园面积不宜小于1.5m2/人。

2.3基于需求基础,打造区域性绿地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要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所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协调。首先,在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下,以城市景观为依托,以城市生产、生活为基础,对城市生态空间进行规划,按照“环”“网”“楔”的网络结构,对各地区进行合理的分区,并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分别建立“生态绿地”“城市个性展示区”“城市绿地”等功能分区;其次,要加强各个区域的功能建设,根据居民的需要,合理设计区域绿地,以建设休闲区域为目标,以打造天然氧吧为目的,进行生态规划;最后,通过对城市的整体规划,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打造徒步旅行和自然教育的生态场所。

2.4各类附属绿地规划

2.4.1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附属绿地

具有一定污染性的工业、仓储单位附属绿地,应根据生产运输、安全防护和卫生隔离要求设置隔离绿地。选取抗污能力强或杀菌力强的园林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以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或吸纳。结合产业社区的建设要求,在职工集中休息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布置集中绿地,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4.2立体绿化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屋顶、立面、桥柱、桥体、阳台、驳岸为重点实施立体绿化,增加城市绿化率与绿视率,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打造公园化高品质环境。其中,屋顶绿化建设应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屋顶植被和土壤基质的保水、蓄水作用,减少屋顶径流,降低城市排水负荷。

2.4.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医院、疗养院等特定场所附属绿地的空间指标应符合要求,通过营造园林景观促进人体健康,同时兼具卫生防护隔离,防止外来烟尘、噪声的功能。机关、学校等单位附属绿地,应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布局形式,可采取分时段、分区域的方式对外提供公共开敞空间,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绿量。大型商业、文化体育等单位附属绿地,应采取开放式布局,并布局适当的休闲娱乐设施。

结语

城市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当前我国的节能与碳减排措施仍然以单一化的方式得以实施,但是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大,其已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需要向系统化的发展理念转变。这就需要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切入,重视全过程的建设管理,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让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婷,黎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道建设[J].中国高新科技,2020(19):94-95.

[2]张金光,余兆武,赵兵.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途径:理论框架与实践启示[J].景观设计学,2020,8(4):104-113.

[3]汤大为,韩若楠,张云路.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7):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