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提质改造项目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耕地提质改造项目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高海东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通过补充耕地以及提质改造互相联结的方式践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基于对耕地提质改造背景与意义的把握,本文着力研究提质改造项目的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便深入挖潜、加大力度找出并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对进一步补充耕地粮食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方法

1耕地提质改造背景与意义

1.1耕地提质改造背景

尽管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生产大国,然而受到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影响,人均可利用耕地数量较之国际平均水平而言要小得多,不仅如此,很多耕地存在耕种和灌溉条件不理想的状况,耕地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从农作物产量上来看,较之平均水平而言同样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建设日益发展与进步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开始对周边农村土地进行肆意挤占,而另一方面,出于优化自身居住条件、对集体经济进行大力发展的目的,农村居民亦开始对很多农业用地进行占用。现如今,耕地数量以及质量的持续性降低已成为对我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形成制约的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耕地资源层面来看,其受到的破坏表现出几近不可逆的特点,所以为了实现对我国宝贵耕地资源流失现象的有效弥补,需要将希望放在那些并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或是没有很好的农业生产力的耕地之上,基于对相应手段和措施的采用对它们进行提质改造处理。

1.2耕地提质改造的意义

尽管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以及无土栽培技术呈现出非常快速的发展之势,不过一味地以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为支撑达到为我国人民粮食以及各类果蔬供应提供保证的目的显然具有不现实性,庞大的粮食需求量对基于耕地的种植栽培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对我国城市及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空间所提迫切要求的良好应对,国家层面不仅要坚定扼守耕地“红线”,更加要基于耕地提质改造技术的支持实现对耕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切实有效地增加单位农作物产量。

此外,与我国国民健康意识的持续性提升相伴随,在进行农产品的购买之时,选择绿色有机种植方式产出的农产品的国民数量呈现出日益增加之势,绿色农业的发展无法与高质量的耕地土壤相脱离,需要规避由于化肥农药滥用等相关因素导致的土传病害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现象的发生。所以,为了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对国人“舌尖上的安全”的保证,需要针对当前耕地以及补充耕地施以提质改造处理。

2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方法

2.1明确评价因子与评价单元

以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农用地以及田间基础设施的当前情况为依据,同时,与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相结合,将耕地提质改造工程的具体类型确定下来,包括耕地平整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以及田间道路工程等。其中,耕地平整工程在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中的重要性最为突出,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对农田耕作以及灌溉所需的满足,开展田块修筑以及地力保持等作业,该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耕地提质改造区耕地坡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有效土层厚度等的改变。出于对这些可能影响的考虑,将受到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对于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针对性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与数据当前情况相结合,确定3类评价因子,包括坡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有效土层厚度。

2.2适宜性等级划分

基于对《土地评价纲要》中耕地适宜性四级原则的遵循,与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的主要特点以及提质改造思路相结合,将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等级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非常适宜、比较适宜、中等适宜与勉强适宜。所以,之后的单因子评价分级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分析工作的开展需将该四级标准作为划分依据。

2.3单因子评价

(1)坡度评价。以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数据中的“地形坡度”字段值为参考依据,与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相结合,执行对耕地坡度等级的划分任务,得到如表1所示坡度分级划分结果。

表1  耕地坡度分级划分结果及其提质改造适宜性量化结果

坡度/(°)

等级

描述

适宜性量化值

≤2

G1

平地

4

2-6

G2

平坡地

3

6-15

G3

缓坡地

2

15-25

G4

缓陡坡地

1

>25

G5

陡坡地

-

耕地坡度的级别不同,对其提质改造适宜性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坡度≤2°意味着不会有水土流失现象出现,因而提质改造适宜性最高;如果坡度在2°-6°之间,可能会有轻度的土壤侵蚀现象出现,提质改造适宜性较之最为适宜有所降低,等级为次高;若坡度在6°-15°之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中度水土流失的现象,因而其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等级为中等;坡度在15°-25°之间,意味着耕地有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对其进行提质改造,适宜性等级比较低;当耕地坡度>25°时,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水土保持法》规定的开荒限制坡度,因此不适宜进行耕地提质改造。所以,以耕地坡度为依据执行对提质改造适宜性的量化处理任务,坡度越低对应的适宜性量化值越大。

(2)土壤有机质含量评价。对于耕地来说,如果其有机质的含量很高,意味着土壤是肥沃的,因而耕地提质改造会有很好的适宜性。所以,以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字段值为依据,基于对几何间隔分类方法的采用,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值进行4个类别的划分,据此执行对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的量化处理任务,耕地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对应的提质改造适宜性量化值就越大,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耕地提质改造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性量化结果

土壤有机质含量(g/kg)

适宜性量化值

27.80-34.59

4

23.33-37.80

3

16.54-23.33

2

6.20-16.54

1

(3)有效土层厚度评价。在耕地生产作业的开展过程中,有效土层的厚度越大,意味着其耕作适宜性越高,这亦是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的表现。所以,以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数据中“有效土层厚度”这一字段值为参照,基于对几何间隔分类方法的采用,对有效土层厚度值进行4个类型的划分,同时,参照土层厚度大小执行对适宜性的量化处理任务,厚度越大,对应的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量化值就越大,可得到如表3所示结果。

表3  耕地提质改造有效土层厚度适宜性量化结果

有效土层厚度/cm

适宜性量化值

53-60

4

45-52

3

38-44

2

30-37

1

2.4多因子综合评价

基于对以上3类评价因子量化结果的整合,执行多因子综合评价任务,能够将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客观与全面地反映出来,评价模型如公式(1)所示:

          (1)

式中,表示的是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综合分值;表示评价因子的个数;表示的是第个评价因子的量化值。

借助于该模型,基于对叠置分析法的采用,综合计算3类单因子,可以将各评价单元耕地适宜性综合分值确定下来,以已经确定下来的耕地提质改造等级划分原则为参照,可以开展具体的评价工作。

表4  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等级划分

综合评分

适宜性等级

12

非常适宜

10-11

比较适宜

8-9

中等适宜

6-7

勉强适宜

3结语

本文与耕地提质改造所需相结合,提出一种面向耕地提质改造工程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此方法将提质改造项目对耕地产生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基于对多因子综合法的运用,对不同类型的影响源进行整合,可将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情况客观反映出来。为深入挖潜、加大力度找出并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对进一步补充耕地粮食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路明,常庆瑞,白雪娇. 基于GIS的陕西省定边县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3):105-110,117.

[2]甘昉,卢晓,曾敏,等. 基于耕地质量与产能的 评价体系构建及适宜性分析 ——以广西宾阳县、合浦县为例[J]. 南方国土资源,2020(3):43-49.

[3]于晓晨,刘伊生. 我国耕地提质改造中的工程难点与对策[J]. 农业工程,2019,9(8):82-84.

[4]白畯文,魏朋,吴小东.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10):44-48,89.

[5]杨志才,熊军,黎诚. 耕地提质改造可行性研究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5):191-193,211.

基金项目: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编号:DJNY2022-5,名称:基于GIS的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与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榆林市横山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