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文化传承中的化用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略说文化传承中的化用现象

吴汉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化用,是指把原有的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自然而巧妙地化入新的作品,形成水乳交融的风格,而且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在当代文学和戏剧实践中,人们不仅注重艺术的创新性,也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化用到新作品中以传承本民族文脉。本文将分析化用手法在一些典型作品中的运用,为我国文化传承事业做出理论探索。

化用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自古就被运用于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中,中国古代文论中称之为点化。如南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论说:“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荆功点化之则云:‘缫丝白发三千丈’。刘禹锡云:‘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面水,银山堆里看青山’。孔稚圭云:‘山虚钟磬彻’。山谷点化之则云:‘山空响管弦’。卢仝诗云:‘草石是真情’。山谷点化之则云:‘小山做朋友,香草当姬妻’。学诗者不可不知此。”古人在诗词创作中的化用意识在众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王维的诗句“山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被刘长卿化用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又如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是化用自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再如汤显祖的经典剧作《牡丹亭》中有七十多处曲词是化用于唐诗,可见化用手法的深入人心。从文学史发展看,有乐府诗对古体诗的化用,近体诗对乐府诗的化用,宋词对唐诗的化用,元曲对宋词的化用,话本传奇对元杂剧的化用,小说对话本传奇的化用等等。从化用的对象看,不仅有词句的化用,也有篇章、题材、立意的化用。这贯穿于中国文学史的化用文化也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传承过程的体现。近代时期西风东渐,中国文学不免受到域外文学的影响。现当代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文艺界鼓励创新,但也有许多作家致力于中国文学艺术在坚持自身传统特色前提下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化用手法创作出一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题材作品。以下本文结合《西游新记》这部典型化用作品来分析化用手法在文学中的具体应用。

《西游新记》作者童恩正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兼科幻作家,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赴美国做访问学者。他回国后想为中国青少年写一部介绍美国实况的书,除了揭露美国社会制度的诸多问题以外,还想写出中美两国人民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而引起的误解和矛盾。在创作该书过程中,他产生了将《西游记》的文学元素化用到这部新作中的想法,之后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有趣的文学实验。《西游新记》的化用手法首先体现在全书结构和人物情节上。该书本质上是写八十年代初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社会,但大量化用了《西游记》的人物和情节结构。《西游记》原著第一回讲石猴出世,目运金光,直射天庭,惊动玉皇大帝。《西游新记》开篇则将原著“石猴惊天”情节化用为美国人造卫星和无线电广播惊扰了天庭众神仙。随后天界派考察团赴美国考察科技社会发展情况。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成了访问学者,取经之旅变成了留学美国之旅。孙悟空入麻省理工大学研读理论物理,为了做实验进入核聚变反应堆的反应室观察,在原子冲击中几乎灰飞烟灭,这段情节描写化用了《西游记》原作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太上老君擒到兜率宫放入八卦炉烧锻的段落。猪八戒学习农业技术赴农场实习爱上农场主女儿,化用的是原作中猪八戒在高老庄的情节。猪八戒在纽约市旅游时路见不平见义勇为却被当地黑手党绑架,孙悟空找到栖身于地下铁的土地神,问出黑手党巢穴所在,后化为小虫钻入黑手党首领腹中将其制服,这又是化用《西游记》火焰山智斗铁扇公主等回目的情节。孙悟空捉弄种族歧视思想严重的白人议员,将其变为黑人,这是化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灭法国将歧视和尚的国王及王室成员全部变成秃头和尚的情节。孙悟空铲除美国愚民邪教的情节则是化用《西游记》原作中“佛道斗法车迟国”的故事,原作中的三清道观被化用为美国邪教“三圣教”营地,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被化用为美国邪教首领赛虎大仙、赛鹿大仙、赛羊大仙。《西游新记》故事的最高潮是孙悟空为实现世界和平捣毁了美国军事空间站,并在空间站外壁上题“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大字并对导弹发射管撒尿一泡,这分明是化用了《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大闹天宫情节。此外,《西游新记》还大量化用了《西游记》中的诗词歌赋,或者略加改动以后再赋予它新的含意,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从整体上看,《西游新记》将《西游记》的文学精神气质内化于自身,使得本书虽然在核心内容上是作者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但在写作风格上却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觉与文化自信,这种基于中国古典文学传承的的乐观幽默的文学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化用手法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在戏剧领域中也有普遍应用。据董瑞雪的研究,《桃花扇》《红楼梦传奇》等明清戏曲大量选取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曲辞加以化用,而《牡丹亭》《娇红记》等则明显化用了《西厢记》打破礼教传统追求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董瑞雪将这种化用现象解读为一种互文性:《西厢记》作为潜文本,化用《西厢记》的作品作为元文本。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文关系。在人物塑造方面,潜文本和元文本之间的人物呈现出相互映照和暗示的关系;在剧情发展中,呈现出相互勾连与隐喻的关系;在舞台效果的呈现中,观众的情感互动增进,潜文本的观剧体验映衬到元文本中。进入新世纪以来,戏曲界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在现代作品中的创造性转化。昆剧《瞿秋白》是这种在现代题材作品中化用传统艺术形式的成功范例之一。《瞿秋白》虽然是现代题材的革命历史人物剧,但剧作结构却化用了七百多年前元杂剧的“一本四折”形式,四折戏的音乐则分别化用了古代声乐的南商调、北中吕、南仙吕、北正宫套曲,在唱腔方面则使用了“忆秦娥”“水红花”“山坡羊”等多二十多种昆曲曲牌。在表演方面,《瞿秋白》也没有抛弃以角色行当为特征的传统昆曲表演方式,整部戏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俱全,演员将昆曲传统表演程式化用于舞台表演中,消除了传统戏与现代戏的壁垒。在剧情方面该剧也对传统剧作有所化用,如该剧演员周鑫曾在访谈中谈到国民党军官宋希濂劝降瞿秋白的情节与传统折子戏《牧羊记•望乡》里投降匈奴的汉朝将军李陵劝降被扣押的汉朝使节苏武的剧情有相通之处,两剧都是互劝,都是内心戏。《望乡》的动人之处是呈现出最深的友情便是成全,这与宋希濂与瞿秋白之间的互劝乃至最后二人对彼此选择的尊重与谅解有异曲同工之妙。曲牌套曲上,二者皆为典型的南曲,浓郁抒情。表现形式上,二者都是对子戏。行当应工上,李陵是小官生,其表演风格化用在宋希濂身上也恰到好处,既能表现一位国民党军官的身份,同时不失他儒雅待人的秉性,因此演员在舞台表演中便有意识地将《望乡》里李陵的表演技法化用到《瞿秋白》里的宋希濂身上,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从整体风格上看,瞿秋白身上的文人气质和昆曲这种具有文人气质的古典艺术形式高度契合,实现了艺术形式与文学内涵的完美统一。《瞿秋白》首演后受到戏剧界与观众的高度好评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这不仅体现出瞿秋白人格和昆曲艺术的双重魅力,也彰显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无穷可能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网络流行文化中借用现有的文学元素,戏谑或恶作剧式的改变文学元素原有意义的“戏仿”和“恶搞”行为并不在本文所论“化用”的概念范畴之内。“化用”的目的并非是对艺术元素原有意义的篡改或歪曲,而是在新的艺术情境中继承和拓展其原有的意义,以实现文脉的传承。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