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学生学情分析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9
/ 3

基于高职学生学情分析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

王浩宇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402)

摘要:在对高职学生开展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基础,通过讲准讲深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通过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逻辑。提出构建“一个核心、两翼支撑、四轮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情分析;思政课教学改革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的应有之义。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基础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一、高职学生学情的调研分析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深化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题组围绕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结果的不足,本课题研究还抽取了部分调研对象以访谈的形式就思政课改革创新策略进行了调研,以获得更多更真实的资料。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梳理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有强烈的现实属性。总体来看,受访者对学业目标和未来规划都比较明确,学生进入大学后考虑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技能、毕业时的就业选择、薪资待遇、工作区域、发展前景等问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学业和未来发展等现实问题上。这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将更多学生关切的问题作为切入,以小见大,在故事、案例的选取上突出对学生关切的回应,以增强课程吸引力。

二是学生有着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在学习的欲望、习惯和方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在自身思想认识形成的影响因素上,学生更为看重自己的阅读与人生阅历以及教师的教授,在社会风气、校风以及网络等方面对自身的影响存在认识不足。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的最大优势在于独立自主不过分依赖他人,明显不足是人际交际能力较弱,但在学习的渴求程度、能否勤奋刻苦、是否可以合理控制时间等方面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将学生视为有独立思想的教学主体,注重启发性教学,同时,在课程育人的基础上,一体推进实践、文化、网络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

三是学生对已学的思政课普遍有较高的获得感评价,但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受访者认为导致课堂获得感不足的主要原因,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分别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不能有效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师的亲和力不足,其中前两项更为突出。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效回应学生合理关切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是学生对实践、网络、文化等育人环节对自身成长的影响上认识不足。现有的思政实践课环节基本起到了巩固所学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表达能力的作用,但学生对需要团队协作的实践项目存在一定的内心排斥现象,这要求教师在实践课环节设置上,应重点围绕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进行改进。在网络育人方面,学校的主流宣传媒体与学生最习惯使用的媒体存在差异,这要求在作品的创作上应更加贴近学生的关注方向。在文化育人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在行业、产业文化上存在认识上的薄弱,应在教学过程中更多融入行业、产业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职业文化认同。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考

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增强学生获得感觉的基础。同时,思政课教师应通过讲准讲深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通过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基础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既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培根铸魂的关键抓手,也是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亟待破解的难题。以学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接受需求。要将学生视为具有主体地位的教育参与者,尊重他们的独立主体、独立个性、独立思想和独立诉求,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二)通过讲准讲深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思想性、理论性是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根本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政治有硬度、思想有高度、理论有深度、历史有厚度,通过讲准、讲深,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有硬度,要求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思想有高度,要求教师切实做到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教学,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理论有深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历史有厚度,要求教师善用“四史”这一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三)通过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亲和力、针对性是影响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案例有信度、人格有韧度、情感有温度、表达有力度,通过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案例有信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故事和案例的选取能够精准反应和说明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鲜活案例体悟真理。人格有韧度,要求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情感有温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真情实感,以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活力。表达有力度,要求教师潜心磨练语言表达,特别强调讲好关键一句、讲活灵魂一句、讲透最后一句,通过有力的表达,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三、基于高职学生学情分析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要求,构建“一个核心、两翼支撑、四轮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该模式下,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为核心,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两翼,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为实现路径。

(一)加强课程育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课程育人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阵地,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础路径。课程育人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教师应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个性化教学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问题连教学法,将教学重难点梳理为课程主框架,以问题链方式牵引学生思考。同时,对于教学重点问题可通过故事教学法进行展现,围绕教学重点,深入挖掘相关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将伟人风范、先烈事迹、党史故事、新时代各行各业奋斗者的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效果、引领价值观塑造,充分运用故事素材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对于教学难点问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展现,通过深入挖掘、对比分析等方法将案例与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有效融合。

(二)加强实践育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育人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抓手。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切程度较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客观上导致一定程度的理论与现实相脱节,如何突显实践性促进知识转化,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践育人,除红色观影、主题演讲、故事思政、短视频等传统手段外,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有效激活社会大课堂,在沉浸式体现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加强文化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育人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文化根基,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持久力量。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标,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牢牢把握文化育人这个压舱石,在课程教学、实践锻炼、校园活动等环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多元途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增强行业、产业文化自信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禀赋,深入挖掘行业、产业的历史文脉,将其有效融入课程、实践、网络育人各领域。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化工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改革中将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等爱国实业家、科学家的实业救国故事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将范旭东“四大信条”、“永久黄”团体、红三角等独具化工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全方位,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加强网络育人,回应学生合理关切

网络育人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载体,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举措。当今网络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切实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网络空间塑造了价值引领的新领域,青年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受众,按照青年大学生在哪里,网络思政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使用网络新媒体的能力,通过网络延申思政课堂,创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作品,切实发挥网络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育人的实践为例,学院积极探索“新媒体+思政”的网络育人模式,结合学院特色确立了“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主题定位,开设了“渤海拾贝”抖音账号。团队教师以文化为眼讲述山水情怀,以时代为脉探寻绿水青山,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短视频作品,用网言网语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传播绿色发展新理念,增强思政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不断深化对理论和实践逻辑的思考,在精准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实践、文化、网络等育人路径多维度一体推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戴小红.高职大学生学情分析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115-117.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14.01.037.

[2]邓露,李超民.上好思政课的四项“硬指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11):44-45.

[3]徐进功,刘洋.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2):119-123.DOI:10.16580/j.sxlljydk.2020.12.022.

作者简介:王浩宇(1985-),男,汉族,天津人,硕士,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金融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思政课教学专项教研课题《基于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