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0
/ 3

浅析《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设计

沈爱忠

巢湖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行为经济学》成为经管类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但是,该课程内容与传统经济学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重视其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本文本文在梳理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在挖掘课程思政关键元素的基础上,根据《行为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按照每章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课程思政主旨,为授课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思政元素;思政设计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教育部也正式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阐明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场所,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有效地形成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同行的育人格局,从而全面树立起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每门课程都蕴含着思政教育的重要元素,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职责。

“思政”即是个广义的概念,是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思想意识的要求,对被教育者的思想意思的价值观进行积极和正向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主动将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个人思想道德的教育,达到价值引领的育人效果。[1] 学者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关系之间做了诸多的研究。王景云等[2]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形成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互构。郑佳然[3]认为应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基本引领,构建“大思政” 格局之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史巍等[4]认为协同育人的关键点是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结合,关键是是二者相互补充,协同与创新发展。学者从课程思政建设价值、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阐述和研究。从课程思政的价值角度来说,相关研究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价值维度展开。横向价值维度认为课程思政有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深入推进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5-7]。纵向价值维度主要研究课程思政的思想价值、道德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8-9].从课程思政建设中问题角度,学者研究主要涉及课程思政建设能力[10]、责任主体[11]、课堂教学[12]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从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来说,一是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13],二是从课题教学改革入手提升思政融入程度[14],三是深入挖掘符合时代特色的德育元素[15]

在党中央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得到迅速的发展,新观点、新理念不断涌现,经管类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思政设计理论得到十足的发展[16],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这种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人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并且获得利润最大化。然而,在真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有时甚至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比如股票市场的留损卖涨、个体的冲动性消费。行为经济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引入经济学,以个体现实心理特征为基础,研究现实经验事实与标准经济学理论之间存在的“异像”,提出许多更贴近经验事实个体决策偏好,例如参照点依赖偏好、公平偏好以及行为一致性偏好等。由于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内容的差异,所以传统经济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在行为经济学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行为经济学属于新兴学科,目前理论发展较快,但是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设计相关研究较缺乏。本文在行为经济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前景理论为例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旨在为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二、《行为经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对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的看法和方法。传统经济学强调理性的决策,而行为经济学则更注重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过程,这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思路等存在很大的差异,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设计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课程性质决定其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的必修课程,涉及学生多,范围广,是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重点。目前经济学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理论和教学方法成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完善,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已经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最近几年,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了开拓学生思维,开始将行为经济学作为选修课程之一,未来也必将成为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基础专业课之一。然而,由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刚起步,其理论体系目前缺乏统一的认识,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和课程设计目前不够完善。行为经济学课程性质必然要求我们对其课程思政进行设计和优化。

其次,课程内容差异性决定其课程思政设计的紧迫性。行为经济学以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将个体的心理活动融入经济理论中,是传统经济学的补充和完善。但是,行为经济学以非理性行为为研究对象,课程内容与传统经济学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内容甚至是相悖的,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设计。当前,经管类专业相继将行为经济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其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结合的研究较少,迫切需要挖掘课程思政要素,设计完整的课程思政内容。

最后,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和完全理性为前提,强调个体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用和分配资源,研究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子。传统经济学已经形成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模型等内容,其理论逻辑性强,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教材。然而,行为经济以个体行为和决策为重要基础,结合心理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分析影响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因素,更加关注市场中人的逆向行为,主要研究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子。行为经济学无论从知识体系的成熟度,还是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角度都还不够完善。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使教师通俗易懂地解释相关理论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

三、《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1.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政策。行为经济学中诸多内容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息息相关。例如,习近平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与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跨选择相关联,我们要保护环境,牺牲当前的利益,追求更长远的利益。

2.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行为经济学中存在很多思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中存在混合收益理论,当个体取得收益且承担损失时,收益大于损失,个体决策中不愿去承担损失,这体现中国文化中的“瑕不掩瑜”。诸如此类的还有“敝帚自珍”、“锦上添花”等等。

3.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思政教学能力重要方面。例如,行为经济学中互惠理论,教育学生日常中诚信的重要性;禀赋理论,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将爱国作为自身的禀赋。

4.大学生的就业与日常生活。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一定误区,导致大学生就业主动性较差,择业比较挑剔。在行为经济学中存在“框架效应”,大学生就业是否给自己设置“框架”导致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大学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攀比现象,我们可以结合“参照点依赖”理论,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正确的“参照点”,将刻苦和勤奋作为“参照点”,而不是将金钱和享乐主义作为参照点。

四、《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笔者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要点,结合学校的教学课时安排,将行为经济学的教学分为六个章节,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按照章和节两个部分进行设计,每一章安排课程思政主旨,每一节根据主旨安排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下面按照每一章课程思政主旨展开分析。

第一章:行为经济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行为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本章的课程思政主旨主要包含:传统经济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学实践探索;中国人诸多的传统文化,例如对数字的爱好、生成八字等是否符合理性人的假设?

第二章:确定条件下的选择I:一般选择。本章主要基于参照点依赖对传统经济学的一般选择理论进行修正,弥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足。本章的课程思政主旨包含:人生的幸福是什么?我们如何结合参照点依赖理论选择幸福生活;大学生活如何度过?我们如果选择大学生活中的“参照点”。

第三章:确定条件下的选择II:归并与分离。本章主要介绍同个时间和不同时间个体对收益和损失如何进行归并和分离。本章课程思政的主旨:归并和分离理论如何运用到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新农村建设”到“精准扶贫”说明了什么?

第四章:风险条件下的选择I:效用评估。本章主要介绍在风险条件下,如何对单个风险和多个风险的效用进行修正,主要涉及风险态度不一致,框架效应等等。本章课程思政的主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哪些“框架效应”,如何摆脱,正确的择业观是什么?我们应该规避“框架”对我们择业的影响,应该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第五章:风险条件下的选择I:概率判断。本章主要介绍代表性直觉推断法、可得性直觉推断法、锚定直觉推断法、过度自信推断法,并详细阐述了行为经济学如何利用个体的推断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本章课程思政主旨:股票市场上就存在“春节效应”,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一下“春节效应”的根源,从而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股市动态,提升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出生会不会决定我们未来的命运?我们未来是否由出生决定?我们应减少“锚定直觉推断”,树立崇高的理想,奋发图强,掌控自己的命运。

第六章:跨期选择。本章主要介绍跨期选择和行为经济学如何对传统贴现模型进行修正,其结果是什么。本章课程思政内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例如在环境保护上的论述。复利具有巨大的作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利用复利效应?坚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身体锻炼,这些都会对人生带来巨大的作用

五、结论

在行为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高道德素养和责任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本文在梳理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在挖掘课程思政关键元素的基础上,根据行为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按照每章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课程思政主旨。论文的课程思政设计可能还不够完善,其目的是为教授该课题的教师提供借鉴并引起相关人士对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睿媛.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 2023, 22(3):16-22.

[2]王景云.论“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 的逻辑互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86-19.

[3]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 同向同行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4]史巍. 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4):168-173.

[5]高德胜,聂雨晴.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77-82.

[6]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

[7]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8):67-72.

[8]张海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逻辑理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63 – 67171

[9]欧平.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基本特征与生成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59-61.

[10]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 22 ):54 - 55

+70.

[11]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 143.

[12]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 -98.

[13]教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14]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10):133-135.

[15]张鳃.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2.

[16]孙亚南,王晓策,张月.“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J].教育现代化, 2019(94):59-61.

项目信息:巢湖学院科研启动项目 编号:KYQD-202217 

作者信息:沈爱忠 男 安徽巢湖人 讲师、管理学博士 就职于巢湖学院 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