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临床疗效及肾功能(BUN、Scr)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0
/ 2

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临床疗效及肾功能(BUN、Scr)的影响

徐余先,高楠,沈鑫

(金湖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江苏 淮安,211600)

摘要】目的:研究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临床疗效及肾功能(BUN、Scr)的影响。方法:2021年01月~2023年03月,选择我院接诊的15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心肺复苏不同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进行抢救,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抢救。对两组临床疗效(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时间、血压、血氧分压)及肾功能(BUN、Scr)进行评价。结果:①对照组复苏成功6例(8.00%),研究组复苏成功15例(20.00%),研究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压、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复苏后BUN、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仪有利于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促进患者生命体征及肾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字】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疗效;肾功能

心搏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疾病,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急诊医学科纳入卫健委患者安全质量的考核指标。心搏骤停是由于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搏,发病急骤,死亡率极高。可见于冠心病、重症肺炎、严重低钾或高钾血症、中毒、严重创伤等。据统计,近50%的患者于发病后15min即死亡,近75%的患者在未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内及院外的抢救成功率均极低[1]。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的唯一方法,而抢救的成功率与患者年龄、病因、基础疾病、复苏及除颤时间、复苏的方法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2]。患者心搏骤停后5min内为抢救的黄金时间,在此时间内及时有效的完成高质量心肺复苏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心肺复苏仪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率,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进一步探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笔者选择2021年01月~2023年03月收治的150例患者展开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21年01月~2023年03月,选择我院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50例。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31~65岁(45.62±3.81岁),病程10min~1.5h(35.27±6.82min)。病因分别为心血管疾病42例、脑血管疾病52例、急性呼吸衰竭31例、其他25例。纳入标准:心搏骤停及心肺复苏相关标准参考《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3];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相应急救措施。排除标准:合并精神性及神经性疾病;语言功能及听觉功能障碍;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合并恶性肿瘤。根据采用心肺复苏不同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75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组间差异具可比性。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min

病因

对照组

75

39/36

45.87±3.85

35.51±6.85

心血管疾病20

脑血管疾病29

急性呼吸衰竭14

其他12

研究组

75

42/33

45.37±3.88

35.03±6.88

心血管疾病22

脑血管疾病23

急性呼吸衰竭17

其他13

t/X2

0.242

0.792

0.428

0.196

P

0.623

0.430

0.669

0.845

1.2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接诊后均详问具体病情,同时进行抢救。给予电除颤、开放静脉通路、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气管插管等对症处理,并积极治疗原发病。1)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患者去枕仰卧,抢救人员于患者右侧立式体位,对患者胸骨中下1/3进行胸外按压,按压时双肘伸直并保持有效按压。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深度为5cm,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为30:2。连续按压30min以上。2)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抢救。多功能心肺复苏机(厂家:河南迈松医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型号为MSCPR-1A),胸腔按压机(厂家:苏州尚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MCC–E1)。操作方法:患者去枕仰卧于复苏机背板上,解开上身衣服,固定按压垫及胸腔外按压带,连接吸氧面罩,启动心肺复苏机,工作压力为225~300mm Hg,深度为胸廓厚度的20%,频率为100次/min[4]。按压与呼吸比率为30:2。按压过程中可根据心电监护系统显示的波形调整按压压力。连续按压30min以上。

1.3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时间、血压、血氧分压。

(2)肾功能评价:包括尿素氮(BUN)、肌酐(Scr)

1.4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数据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差异性检测。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临床疗效评价

对照组复苏成功6例,占比8.00%;研究组复苏成功15例,占比20.00%;研究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X2=4.485,P=0.034)。两组复苏成功的病例,其余复苏效果见表2所示。研究组复苏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压、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0.05)。

2 两组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时间、血压、血氧分压比较n

组别

例数

复苏时间(min

自主呼吸时间(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血氧分压mmHg

对照组

6

28.76±6.23

7.23±2.01

75.26±7.11

55.19±5.15

45.28±5.63

研究组

15

20.08±3.85

5.03±1.10

90.03±5.07

61.15±4.17

58.00±4.22

t

3.909

3.258

5.385

2.773

5.684

P

0.001

0.004

0.000

0.012

0.000

2.2肾功能评价

见表3:研究组复苏后BUN、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两组肾功能(BUNScr)比较n

组别

例数

BUNmmol/L

Scr(μmol/L

对照组

6

17.21±3.45

112.41±7.26

研究组

15

8.03±2.02

81.25±5.37

t

7.670

10.885

P

0.000

0.000

  1. 讨论

心肺复苏的目的在于通过胸外按压实现心脏自主搏动,重新建立自主呼吸及血液循环,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恢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常规的心肺复苏手段虽然具有统一的操作流程及标准,但是徒手的操作差异性较大,对于每次心肺复苏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而且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实施者消耗体力增加,无法保障有效复苏。近年来,心肺复苏仪的使用逐渐增加,可代替传统心肺复苏方式每次都能完成标准的胸外按压,能够通过控制按压频率、深度并与呼吸机同步,实施稳定地抢救过程。本研究中研究组复苏成功率达2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质量的提升,可显著改善各脏器的血流灌注,保护脏器功能。对于肾脏而言,心搏骤停患者肾功能指标往往不理想。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BUN、Scr两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心肺复苏仪的使用,更有利于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并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的同时,对于肾功能能够达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林.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5):104-106.

[2]陆宏达, 吴霄迪, 姜素文. 心肺复苏预后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继续医学教育, 2022, 36(1):153-156.

[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 42(3):243-269.

[4]文江晓. 徒手心肺复苏和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中的价值对比[J]. 基层医学论坛, 2022, 26(1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