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机融合智能在联合作战及认知域作战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3
/ 2

浅析人机融合智能在联合作战及认知域作战中的应用

赵东升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军队发展的新坐标新方向,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战争形态将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深刻认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代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人机融合智能,凭借独特的作用机理拥有巨大的军事应用潜力,在未来联合作战及认知域作战中拥有巨大优势。

一、人机融合智能是一种新型增强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思想主要演变为三大流派,分别是联结主义、行为主义和符号主义。尽管每种理论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很难向人类智能尤其是价值判断、情感表征等方面再进一步,一直徘徊在弱人工智能阶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进步,人机融合智能应运而生,并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智能科学发展的下一个突破点。

从概念上讲,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智能形式,是物理性与生物性相结合的新一代智能科学体系。通俗讲,人机融合智能就是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有机融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形成"1+1>2"的新型增强智能。

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各有优长。人类智能的优势体现在:感知、推理、归纳和学习,这是机器短期内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机器智能的优势是搜索、计算、存储、优化,在这些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人类。由此可见,两种智能形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人机智能融合发展,让人工智能摆脱了难以超越人类的"技术困境"和超越人类之后怎么办的"伦理困境",是智能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入准确把握人机融合智能,需要认清3类关系。

一是人机融合智能中"人"与"机"的关系。人机融合智能里的"人",不仅包括个体的人,还包括群体的人;"机",不仅包括机器、装备,还包括机制、机理;人机融合智能研究,既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也包括机器与人、机器与环境,以及人、机、环境相互之间关系的探索。

二是人机融合智能与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的关系。人机融合智能,既包括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又超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在智能输入阶段,人机融合智能不单单依赖硬件传感器采集的客观数据,或人的五官感知到的主观信息,而是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信息处理阶段,也是智能产生的重要阶段,将人的认知方式与计算机优势的计算能力融合起来,构建起一种新的理解途径;在智能输出阶段,将人在决策中的价值效应加入计算机的算法之中,形成有机化与概率化相互协调的优化判断。

三是人机融合智能与人机交互的关系。人机融合智能,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人机交互",它包括人机交互,又超越人机交互。一般来讲,"人机交互"侧重于解决人"脖子以下"与机器结合的工程学问题,比如,我们用的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汽车;而人机融合智能侧重于解决人"脖子以上"的大脑与机器的"电脑"相结合的智能问题,比如,用人的意识就可以控制机械手臂。

人机融合智能这种新型智能形式,代表了智能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也为军事智能发展打开了"一扇窗",研究探索人机融合智能的军事应用价值,有助于认清智能化战争的一些基本原理,推动我国军事智能化建设抢占先机、行稳致远。

二、人机融合智能在联合作战中的应用

人机融合智能起源于人机交互和智能科学这两个领域,把机器智能的"硬智"和人类智能的"软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软硬智"。这种新的智能形式,可以实现机器在态势感知、数据处理、适应恶劣环境、工作时长等方面优势,同人类在高度复杂条件下快速分析、判断、决策等方面优势叠加互补,具有十分广阔的联合作战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一:快速感知战场信息。现代联合作战,需要从多源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尽多尽快地获取、分析、整编海量信感情报,全面感知战场态势。传统战场信息获取、整编方式,很难适应越来越快的联合作战节奏和越来越高的情报需求。运用人机融合智能技术,能够加强战场情报侦察能力和数据实时处理能力,保证全维战场信息和敌我双方态势的准确快速感知。在这方面,2021年澳大利亚国防部就发布了一份名为《打好人工智能战争:未来智能化战争之作战构想》的报告,设想在敌方部队进入或通过的海域,部署大型传感器物联网络,通过人机高效协作收集、处理、分析战场信息,快速形成详细的海洋3D综合作战图,对我们在联合作战中运用人机融合智能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典型场景二:指挥控制智能决策。运用人机融合智能技术,以"人在回路中"或"人在回路上"方式,能够实现人与联合作战指挥决策系统的密切交互,能够精确计算作战网络实时传输的战场大数据,根据环境和态势变化快速定下联合作战决心,高效指挥控制部队和自动化武器平台实施作战行动。

典型场景三:武器系统智能控制。军事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催生了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无人潜航器等先进武器装备。其实,武器系统"智能化""无人化"并不是真的不需要人,而是"人在回路中"或"人在回路上"。装备无人、平台无人但系统有人,前线无人但后方有人。人机融合智能技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可以在联合作战中实现人由"前置"转为"后置",由输出"体力"转为输出"智慧",由具体执行转为指挥控制,人与机器在物理上分离,但在整个联合作战系统中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

典型场景四:作战资源精准调配。传统作战体系中,不同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功能相对固化,通过刚性组合形成杀伤链,一旦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整体"断链",且不易恢复。基于人机融合智能技术构建的联合作战保障系统,可根据作战需要和战场实时情况,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主规划、快速匹配和及时调整,高效精准地完成战场资源配置,便于快速形成和恢复联合战斗力。

典型场景五:人机协同高效作战。智能时代的作战方式将由"人﹣人"协同向"人﹣机"协同转变,运用人机融合智能技术能够大幅提升作战效能。如美军忠诚僚机计划,采用模块化、隐身设计的低成本无人机,与 F -35等五代机共同编组,构成隐身化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单元,能够高效执行空地、空空作战任务,为未来联合作战提供更多战役战术选项。

三、人机融合智能在认知域作战中的应用

人机融合智能,作为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高级统一体,是现代科技体系的一大关键元素,被誉为现代科学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对于作战对象的思维认知,具有天然穿透性和深刻影响力。认知域作战"技术+谋略"之技术,很重要的就是人工智能。以一种同人类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极其相近的手段,影响和干预人类认知,这是前所未有的作战方式。人机融合智能在认知域作战中的应用具主要有3个方面特点。

一是表现为"算法推动"的高智性。人机融合智能影响思维认知的本质在于通过核心算法,分析海量数据,发现底层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不知不觉影响人的决策和行动。作战背景下人机融合智能提供的信息,多数是经过加工处理、含有人为因素的信息,目的是"己所欲而施于人"。在算法"加持"下,数据是可以操弄的,信息是可以"掺水"的,"真相"是可以塑造的,算法对思维认知的迷茫和诱导真实而具体。俄乌冲突中,交战双方和利益攸关方在社交平台上"明传暗推",背后都是算法在"推波助澜",传统"图文信息战"正向"算法认知战"迭代升级。战争实践表明,算法博弈、算术对抗、算力较量,贯彻认知作战的各方面、全过程。谁的算能更强、算术更精、算力更优,谁就能更迅速地抢占"认知高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手,进而达成作战目的。

二是表现为"润物无声"的高柔性。"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人机融合智能赋能认知作战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于,它能构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柔性认知场景,不知不觉地塑造认知,潜移默化地攻心夺志。基于人机融合智能技术开展认知作战,可以让不带感情色彩的数据信息、看似客观公正的概率统计等,都成为麻痹目标对象的高效工具,不动声色地左右人的思维认知。比如,网络视频的点击率、防疫政策的满意率、国家领导的支持率,以及军队先进装备的配备率、作战行动的成功率、军营运动的热力图等等,都能对作战对手思维认知和判断决策产生根本性、系统性、决定性影响,使之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朝着"于我有利、于敌有损"的方向发展。

三是表现为"基于信任"的高效性。随着社会演进和科技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甚至人对自己的信任都在不断"降温",人对机器的信任和依赖却高得"难以理解"。现代人去看病,没有经过专业医疗仪器检查就作出诊断,恐怕没人会相信。"宁信机语,不信人声",是当今社会多数人的内心真实想法。人机融合智能,其本质和背后仍然是人,但其貌似超越阶级和意识形态的科学特质、技术身份和稳定性能,更容易被目标对象信任、认同和接受。越高级的智能机器,越能博得人的信任,对对手思维认知的影响越直接,实现作战目的的方法越隐秘高效。

习主席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人机融合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阶段,是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重要代表。要紧紧盯住这一"科技之变",主动探索研究人机融合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特点规律,充分挖掘其联合作战应用价值,更好地在认知域作战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