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武侠

吉林市园林管理中心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摘要: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保障事业单位稳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规避风险,保障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因此,事业单位应注重内部控制,深究现存内部控制问题并加以解决,使自身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内部控制概念,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有效解决相应问题,以协助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内部控制不仅可以确保事业单位依法行事,依法管理,还能提高经济收益,增强单位市场竞争力。事业单位应在经营发展中做好内部控制。但是现今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部分问题,导致内部控制效果较差。事业单位应根据各类问题引发因素,设计合理的解决对策,不断强化内部控制质量。

一、概念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设置制度、实施措施以及执行程序等方法,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其目标主要包含,保障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防范舞弊和腐败现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深入了解,未能意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积极作用,从思想上对内部控制存在抵触心理,习惯运用原有规章制度组织工作。在这种情形下,各级别和各部门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态度,未能以积极心态配合有关人员完成内部控制工作,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较差,阻碍了相关内部控制活动顺利实施。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内控人才,现有内控工作人员是半路出家,教育经历、从业经历以及专业素养等,不符合内部控制需求,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内控意识,存在业务不精、责任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效果较差。

2、预算控制存在不足

近年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实施了内部预算,但是由于预算编制范围较广,未能有效采用零基预算,导致预算编制精准性较差。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经费预算时,应该组织各业务部门参与其中。然而财务部在编制预算时,未能与各业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没有根据各业务部门负责的项目运营需求编制预算,习惯运用上一年度各部门业务运营预算支出信息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不符合下一年度业务运营实情,在后期经常出现预算调整的情况,从而弱化了预算控制效果。此外,部分部门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并且超出预算的金额较高,部分部门经常将专项预算资金跨项目应用,但是事业单位并未针对此类现象进行整改,从而影响了预算控制质量。

3、风险评估机制有待改进

风险评估对内部控制具有关键影响。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对风险评估缺乏正确认识,习惯按部就班的根据现行内控报告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年度风险评估活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型风险评估机制,从而导致传统的风险管控目标、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风险应对策略等,不符合现阶段风险评估需求,导致相应风险评估活动未能从制度层面得到规范落实,经常出现风险识别不精准、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风险评估质量。[1]

4、关键岗位缺乏内部监督

现今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推行的内控建设评分指标要求,建设了六大经济业务活动的分岗设权机制以及流程控制编制、审核、会签等权限的分级授权机制。但是在组织工作中发现,部分事业单位未能对关键岗位组织专人负责内部监督,没有建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未能派遣监督人员为关键岗位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关键岗位人员由于缺乏内部监督,工作态度松懈,在执行任务中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导致工作效果较差,降低了内部控制质量。

5、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性

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存在不足,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核算时不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符,导致领导层和管理层未能展示掌握固定资产实际信息。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基础工作中编制会计报表时,未能根据内控需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仅侧重编制科目结余表,甚至现行的科目结余表存在形式化问题,未能准确反映出现金流量,使得上级部门无法有效掌握单位内部资产结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部分人员借此机会外泄资产资金,影响了内部控制效果。[2]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1、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意识与内部控制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能够为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创造良好条件,可以保障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时,能够通过相互制约,做出科学的经济活动决策,防止权力垄断带来决策失误。因此,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应注重提高全员内部控制意识,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加深全员对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使其能够将内部控制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来,从而不断增强内部控制效果。例如,事业单位可以让管理层从网络平台,将有关内部控制的专业知识、成功案例等文章整合起来,定期通过办公平台转发给各部门,要求各部门负责人督促各岗位人员自主学习,了解内部控制的作用以及必要性,使全员通过阅读专业文章,能够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可以定期开展学习会议,在会议上播放其他优秀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视频,要求工作人员分享观看感悟。领导层可以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以及各部门运营的重要影响,确保全员在学习会议中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意识。此外,事业单位还应注重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内控意识,对于存量工作的内部控制人员,定期组织有关讲座以及培训活动等,加强其职业能力培训。事业单位可以在讲座以及培训活动中,邀请内部控制方面的专家参与其中,让其负责向内部控制人员传授先进工作经验,讲明内部控制意义,力求内部控制人员在参与一系列培训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2、优化预算控制缺陷

一方面,重塑预算编制过程。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期间,应组织财务部、人事管理部、资产管理部以及业务部等负责人参与其中,在内部建设专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要求其负责指导预算编制工作,汇总平衡各业务预算需求,并对预算编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处理对策。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求业务部按照现有业务运营实情,组织论证拟申报专项的预算需求,让人事部和资产管理部统计人力资源、各类资产信息变化情况,要求相关部门将具体信息真实反馈给财务部,让财务部按照各部门提出的下年度资金使用计划,积极运用零基预算或细化预算等方法,按照各部门业务运营现状编制预算,避免后期出现多次调整预算的情况,为提高预算控制效果打好基础。[3]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执行控制。事业单位应将预算执行控制与预算审批管理结合起来,阐明内部预算审批条件、审批责任人等相关权限,对现有预算审批项目,按照预算金额高低,设计相应审批流程,并将不同金额大小的预算审批职责分配给不同级别管理者进行处理。再者,事业单位应组织内控人员,动态调查各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严谨部门随意挪用专项预算资金,或者外泄预算资金,一旦发现部分部门存在违规行为,让内控人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改正不良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惩罚处理,保障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编制指标相符,强化预算控制质量。

3、改进风险评估机制

首先,设计风险管控目标。事业单位在改进该机制时,应先系统现有的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了解各项业务运营行为以及经济行为,根据现状在机制中,设计风险管控目标,要求有关人员对所有业务活动进行全面内控,保障各项业务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运营,禁止违法违规行为出现。其次,明确风险识别要求。事业单位应在改进风险评估机制的过程中,从制度层面要求有关人员定期进行风险识别,按照实情灵活选择内部审计、财务报表分析、文件审查等方法,识别各项业务是否存在显性或隐性风险,设置风险识别清单。再者,制定风险分析方法。事业单位在改进风险评估机制时,应将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引入其中,要求有关人员在采用定性分析法时,通过列举风险清单,对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引发因素进行分析;在应用定量分析法时,让有关人员借助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以及标杆比较法等,评估有关业务中各类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及损害程度等。最后,讲明风险应对规则。事业单位应在风险评估机制中,将风险应对职责落实到部门和岗位上来,要求有关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内控现状,为各类风险设计科学的应对措施,为内部控制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4、构建关键岗位监督体系

一方面,组建内部审计机构。事业单位应在组建该机构时,按照内部控制需求,为其赋予独立地位,阐明其监督权威,并针对关键岗位设计内审职责,要求其全程监督关键岗位工作表现,采用专项审计的方式,分析有关不良行为是否会给关键岗位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并定期向领导层反馈监督和内审结果。与此同时,在组建该机构时,事业单位应选择内审技能强、监督经验丰富且专业素质高的内审人员参与其中,保障该机构在后期能够对各关键岗位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另一方面,构建关键岗位监督制度。在构建制度前期,事业单位应要求管理者前往基层,系统调研关键岗位的工作现状,根据实情建设监督要求,让有关人员重点监督关键岗位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慢作为行为,并对存在不合理作为的关键岗位工作者提出整改要求,规范关键岗位工作行为,维护好关键岗位的严肃性。此外,事业单位应在监督机制中,要求监督人员采用明察暗访、各部门协作监督的方式收集信息,对关键岗位出现不执行上级政策、决定、命令等行为,限期督促其整改,并予问责,对拒不整改的关键岗位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对内部控制具有关键影响。事业单位应在内部控制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按照实情完善会计科目,尤其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增设累计折旧等科目,并将二级、三级明细科目加入其中,根据会计准则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折旧精准披露出来,如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以及自然损耗等情况,让会计人员定期对现有资产实物进行账实核查,对比是否存在信息不统一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账实信息。再者,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应规范相关凭证管理工作,设计一致的凭证管理步骤和规则,立足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将出纳和会计等岗位职责分配给不同人员负责,划清有关不相容岗位的权责范围,采用相互制约的方式,规范会计基础工作。[4]此外,事业单位应积极改善会计核算体系,按照会计基础工作开展需求,让有关人员运用修正收付实现制的方式,改进相关会计核算要求,并要求有关人员附注编制会计报表,做好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会计报表等编制披露工作,为增强内部控制的强度和力度创造良好条件。

结语:综上,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部分问题,导致内部控制效果较差。事业单位应针对各项问题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优化预算控制缺陷、改进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关键岗位监督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通过多种方法保障内部控制职能有效发挥出来,使自身能够稳健运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育.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1):66-67.

[2]仲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及优化策略分析[J].财会学习,2020(32):187-188.

[3]陈超,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财会学习,2020(32):193-194.

[4]毛慧琳,事业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分析[J].财会学习,2020(3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