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胃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1

中医如何看待胃病

曾绪燕

成都市青白江区龙王镇卫生院,610300

说到胃病,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胃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一旦它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健康以及日常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胃病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冷痛、灼痛等,常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胃病历史悠久,现如今被临床广泛应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IMG_9031

一、胃病的诱发因素

1、感受寒邪:脾胃受凉,又称之为寒邪客胃。这类患者平时脾胃就怕冷,不能吃冷的食物和冷饮。吃了之后就会加重胃痛,患者平时自己也会非常注意。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

2、肝气犯胃: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胃的健康,日常生活中脾气比较大的人,一旦暴怒或压力过大后,胃脘部也会出现疼痛症状。这个主要是因为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所以患者也会出现胃痛症状。

3、饮食伤胃: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因此,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老话说得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这类患者一般会有暴饮暴食的习惯,时间久了,胃脘部被食物反复的刺激后,胃黏膜出现损伤,也会出现疼痛症状。

4、脾胃虚弱:主要是由于后天不足,患者长时间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等导致脾胃虚弱。时间长了,患者饮食量也会减少,面色发白、发黄,饭后痞满,消化不动。

IMG_9030(20230828-103613)

二、中医的辨证要点

胃痛的辨证应区分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

1、辨虚实虚者多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体弱脉虚。属虚者应进一步辨气虚、阳虚与阴虚。实者多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体壮脉盛。属实者应进一步辨别不同的病理因素为病。

2、辨寒热: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泛吐清水者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恶热,泛吐酸水者为热证。寒与热均有虚实之分。

3、辨气滞、血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气滞者多见胀痛,痛无定处,或攻串两协,疼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血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疼痛,人夜加重,舌质紫暗或有淤斑,或兼见呕血、便血。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失和降、升降失调可导致胃脘痛、恶心等症状,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可出现胃部烧灼感、反酸等症状,治疗需以补其不足,调理升降为主。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中药内服、针灸、按摩、导引等。

1、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在中医辨证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四诊合参,来辨别胃病的证型,采取治疗策略,如脾胃虚弱、胃寒等引起的胃病,可用温中和胃、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理中汤等,如肝气犯胃引起的胃胀、胃疼,可用采用疏肝和胃的药物,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药物。

2、针灸:中医针灸治疗胃病,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按照中医经络循行的原则,通过针刺胃经以及辨证的原则,通过针刺相关脏腑的穴位,达到调理脾胃的作用。灸法更注重温热效应的温胃、祛寒、止痛作用,常选择局部的穴位,如中脘、上脘等。

3、按摩:按摩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理脏腑气机,达到治疗胃病的作用。如用手掌面紧贴胃部疼痛点,顺时针按摩数次,力度轻柔,以出现温热感为宜,并交替按揉中脘、内关等穴位,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4、导引:导引是中医传统养生与保健的功法,融合了中医阴阳五行、经络学说,通过意念、呼吸以及运动的协调配合,来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常见的有八段锦、五禽戏等,都对脾胃有调节作用。

四、胃病的预防与调护

  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过烫、过冷等食物,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2.定时进餐: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压力和焦虑情绪,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和排便。
    5.中药养生:中医认为,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可以预防和治疗胃病。常用的中药包括枸杞子、黄连、山楂、木香等。

IMG_9032(20230828-111120)

中医认为,情绪与胃病密切相关,所以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有助于胃病的恢复。如果有比较明显的不良情绪,可以自行调节一下,听听舒缓的音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做运动,与知己谈谈心等。人在心情愉快时,神经系统正常有序地指挥支配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胃肠系统起着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