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辽宁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体系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2

新媒体环境下辽宁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体系建构

杨继慧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110132

一、辽宁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长效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组织领导层面,缺乏全局统筹部署,多头管理,信息发布不及时,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渠道少、效率低,工作流程不科学,职责相互交叉,工作内容重复,权限界定不清,面对舆情,政府难以形成合力,不能高效应对舆情。二是引导机制层面,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日常工作中,舆情引导计划性、主动性不强,信息收集研判、舆情引导处置、案例总结梳理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个别地区对负面舆情引导不当,存在反应速度慢、处置不科学等问题,贻误了最佳舆情引导时机。

(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辽宁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队伍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人才队伍薄弱,全省不超过30人,结构不合理,专业基础差。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三难”,一是机构设置难,许多地区未建立相应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人员精力上难以兼顾,能力上参差不齐。二是人才选拔难,大部分地区未明确设立新闻发言人,在这一领域仍是空白,舆情引导工作骨干的选拔培养不够科学,末端抓落实的能力有欠缺。三是人才培训难,网评员、新闻发言人等骨干缺少系统培训和岗位锻炼,具体权责不明,上岗前未经专业培训,信息传递效果差强人意,影响官方信息的权威性。

(三)媒体融合力不足

一是目标理念难以融合,新媒体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造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二者得不到有效融合。二是融合的方面较少,新媒体由于其自身的采集信息与编辑信息的能力较差,只是对传统媒体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复制,再进行传播,没有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来对自身进行完善,缺乏创新意识。三是融合发展缺少系统规划,新媒体的规章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发展的方向以及工作内容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缺乏规范性,导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存在着问题,无法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

(四)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已给传媒业者提出新的要求,新媒体的极速升级与公众媒体素养的落差已成为辽宁目前传播领域一大桎梏。媒介素养的缺失,新媒体无法使媒介发挥最大作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公众自身也存在较大问题:政治敏感性不强,综合素养还存在不足,部分地区的舆情观念树得不牢;对待媒介信息认知水平低,对待自身发布和吸收信息是非辨别缺乏理性,以及在媒介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上更是浅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导致当出现部分谣言或者是非不明的新闻时,整个网络舆论动向出现明显偏离。

二、新媒体环境下辽宁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建构

(一)完善舆情引导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追责问责机制。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成立网络舆情引导监控办公室,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由省委宣传部、网信办牵头,在交通、卫生、教育、公安、食药监局、质监局等部门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分析机构,分管领导为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人,职能部门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对舆情引导处置不当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建立舆情应对预警机制。当舆情事件发生后,应当在黄金24小时及时回应,防止舆情的迅速扩散,避免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准确预测舆情发展走势,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为提高突发负面舆情处置的时效性,应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制定科学的应急处置预案,各级机关应抓住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应对和事后评估4个环节,建立和完善舆情应对体系,逐步实现舆情应对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三是强化舆情研判保障机制。党委领导政府牵头,组织宣传部门、广电部门、律师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建立月召开制度,对于疫情等重要时期,建立每周召开研判的制度,做到研判工作常态化。构建网络舆情监控数据库,配备必要的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软件,对网络舆情进行初步分析,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再由研判人员进行判断。

(二)多举措加强舆情应对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设立舆情观察组。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部门、网信息办等职能部门相互合作,遴选和培养过硬的队伍,设立组长一名,负责观察组全面工作,组员若干名,观察员队伍要根据个人工作,建立12小时网上新闻、帖子浏览、舆情检测判断,非常时期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态势。二是强化网评员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牢树立舆论引导的党性原则,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将强化突发危机应急处置与规范日常舆情引导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撰写评论的方法和技巧,熟练各类网络平台的使用,提升网评员舆情引导素养,为辽宁网络舆情引导提供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网络新闻发言人。政府可以认真遴选出价值观念正、思想觉悟高、道德修养好、沟通能力强的人员进行重点教育引导,在夯实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同时,培育其成为专业的舆情引导人才,增强抵御负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第一时间将官方信息传递大众,支持和鼓励大众发表正面评论,让媒体发言人成为官方声音在各个平台的“传声筒”和“扩音器”,间接影响其他人的思想和态度。

(三)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一是加快平台互融。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持续抓好新媒体建设,同时重视传统媒体的改造升级,主动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二是推动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分享中心,统筹规划和运用人员、设备、信息源,围绕共同的舆情引导目标和处置原则,集中打造新闻传播的特色精品,在不同媒体之间互相借鉴、转发,做到同频共振、同声相应,形成强大的舆论共鸣。三是完善融合规则。建立健全相关的阅评制度和追惩制度。建立健全阅评制度,旨在通过制度的限制,来保证对新闻媒介的管控,从而在大的方面,调控新闻的舆论导向,建立相应的追惩制度,则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阅评制度的顺利进行。

(四)媒介素养培育系统建构

一是加强媒介教育。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以官媒为主导,严控各类主要媒体价值观取向,做好信息把关人。在辽宁各大高校设置专门的传媒素养教育课程,从源头上着力,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做好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成立专门的媒介教育方面的协会,定期向社会开设讲座进行宣传,向社会介绍传媒资讯,提供传媒知识和传媒使用指导,向大众普及介绍传媒理论和推广新媒体。二是深化实践交流。如何充分发挥实践交流活动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润物无声般的作用,可以尝试建立“环境+人物+基地+活动+评先”实践交流型方法模式,即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搭建榜样人物事迹的宣传平台、建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素养教育交流活动、实施评先奖励机制。三是组织专业培训。加大辽宁公众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力度,媒介素养既需要知识积累和实践锻炼,更需要专业指导培训,一方面通过送学培训方式,培养专业骨干人才,再通过他们进行全面普及,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目的。对待公众媒体素养上,必须着力提高公众对待媒介信息消费的鉴别、媒介使用能力,必须着力提高公众参与媒介互动素养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栽下一棵属于自己的信息树,根据自己的爱好、目标和实际情况来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

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编号:L20AFX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