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介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1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介绍

陈兴扬

巴中市恩阳区玉山中心卫生院 四川巴中636055

骨质疏松作为临床治疗的常见疾病,该病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观结构出现退化性特征的一种病症。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脆性大幅度增加,致使患者出现骨折情况的几率大幅度增加。而且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骨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的骨吸收远远大于骨形成。目前,临床上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西医药物治疗,但是从治疗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再加上西医药物治疗成本高且副作用大。因此,需要针对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展开深入探究。随着我国中医的逐渐崛起,中医在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中展现良好效果,本文针对骨质疏松的中药治疗进行有效研究。

1骨质疏松病因病机

立足于中医学角度来看待骨质疏松,其发病主要与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又以肾虚为主导、脾虚为辅,而肾在中医角度起到藏精作用,而精生髓、髓又生骨,所以精强才能够起到强骨的作用。同时,随着现代中医的不高发展和优化,现代很多中医专家均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重点在于肾虚,不过,脾虚以及瘀血都同样是诱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发病原因。普遍认为肾精虚少从而导致骨髓化源缺乏,致使骨骼无法获得充足滋养才会导致骨髓空虚,久而久之导致患者发病骨质疏松。再加上年纪的不断增长,机体内的各项脏器功能均出现大幅度的衰退,不仅骨组织内物会出现大量流失,而且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也会大幅度的减弱,最终致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使得我国骨折患者的数量大幅度提升。

2骨质疏松辩证论治

中医角度针对骨质疏松的辩证论治,根据肾虚与血瘀的严重程度,从而科学的将骨质疏松划分为18型,其中包括了肾阳虚血瘀型、肾阴虚血瘀型、瘀滞骨节、肾虚火炎型、肾精亏损型、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寒湿侵袭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脾气虚型、血瘀型、肝肾亏损型、脾肾阳虚型、手气虚弱型以及风寒湿盛气滞型。

3 骨质疏松中药方治疗

骨质疏松症作为代谢性骨病的一种,患者全身的骨量会大幅度的降低,并且患者的骨微结构会遭到显著破坏、骨强度也会显著降低,患者骨组织含量的大幅度减少,容易致使患者骨组织向着脆性发展,加剧了患者发生骨折的几率。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骨质疏松是“骨枯”,隶属于痹证的范畴,通过辩证分型将骨质疏松症患者划分为:肝肾阴虚型以及气血不足型两种,其中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包括:腰背酸痛、眩晕耳鸣以及睡眠质量差、容易多梦等,患者病灶处表现为痿软微热以及关节僵硬等。如果患者为男性,那么还会表现出阳强易举以及遗精等症状;如果患者为女性,那么还会表现出经少经闭崩漏、以及形体销售和潮热盗汗等情况。中医针对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患者,往往采用左归丸或者滋阴大补丸加减进行治疗,中药组方包括:24g熟地黄、12g山药、12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鹿角胶、12g龟板胶、12g菟丝子、9g牛膝、8g知母以及6g黄柏。

气血不足型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包括:病灶处肿胀、肢体乏力且沉重、有压痛感,此外,患者还有面色萎黄、乏力盗汗等症状。中医针对气血不足型骨质疏松患者,主要是采取十全大补汤或者归脾汤加减方进行治疗,中药组方包括:24g熟地黄、15g白芍药、12g当归、12g川穹、12g白术、9g人参、9g茯苓、9g炙甘草、9g黄芪、9g肉桂。

4骨质疏松单味药研究

随着临床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愈加深入,中医学方面也针对该病症展开了深入研究,临床研究中通过利用补肾中药(如补肾益精方、知柏地黄丸以及金匮肾气丸等)挖掘其与大鼠成骨细胞之间的表达关系,从而发现通过有效运用补肾中药可以达到上调VDR、CbfalmR-NA的表达的效果,最终有助于促进骨形成,为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症状奠定了有利基础。此外,中医药研究中还发现,借助于补肾健脾活血的中药方,有利于积极影响骨质疏松症信吃转因基因,通过有效上调成骨细胞抗凋亡,并且积极上调成骨细胞的增殖基因,显著的抑制破骨因子生成,为最大限度的促进骨形成发挥积极作用。

总结: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目前老龄化问题还是非常严峻的,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对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愈加突显,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同时,随着中医针对本病的研究愈加深入,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的效用,而中药治疗本病主要是以补肾为主、补脾胃与气血为辅,通过针对骨质疏松进行科学的辩证分型,再结合祛瘀、散寒以及降火等治疗手段,严格遵照循证医学角度来研究与治疗,从而给予患者实施最佳中药治疗方案,为进一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奠定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