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6
/ 2

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晏琴琴

分宜县人民医院336600

【摘要】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分析整体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整体护理)与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比较2组左心功能、血压、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对比,2组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整体护理,能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调节左心功能、血压,可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护理;左心功能;血压;护理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具备以下特征:发病急促、病情进展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等[1]。因患者冠脉供血量较少,易引发心肌缺血,对患者心理、生理带来双重影响,故需针对AMI患者,临床多以手术、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为主[2]。但治疗期间,因患者缺少对治疗方法的了解,易出现悲观情绪,影响治疗效果,故需强化护理干预。基于此,研究以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为对象,分析整体护理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AMI患者共60例,收治时间(2021.4-2022.4),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男:女=17例:13例,年龄51-69岁,均值(59.21±1.16)岁。观察组30例,男:女=16例:14例,年龄52-68岁,均值(59.26±1.09)岁。对比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均知情,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病情及体征监测,药物干预等。

观察组:整体护理。①宣教: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如临床症状、病发原因、治疗法、护理方案等。②心理干预:多数AMI患者情绪更焦虑、暴躁,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多和患者沟通,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必要时,提供一对一心理疏导,引导患者主诉真实想法。③评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意识情况,以评估结果为主,判断AMI严重程度,并指导患者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完成相关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左心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压,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1-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0.0软件。计量、计数数据分别指代为(±s)、%,检验t、χ2P<0.05统计差异存在。

2.结果

护理前,LVEF、SBP、DBP水平,2组对比,t值=0.378、0.320、0.185,(P=0.707、0.750、0.854>0.05),未见差异;护理后,观察组LVEF较对照组高;观察组SBP、DB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左心功能、血压比较(±s)

组别

LVEF(%)

SBP(mmHg)

DBP(mmHg)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30)

42.66±3.44

72.11±2.22

147.55±5.88

100.77±4.12

122.88±5.33

81.33±4.46

对照组(n=30)

42.99±3.33

58.22±4.77

148.01±5.22

131.44±3.22

123.14±5.55

108.45±3.68

t

0.378

14.460

0.320

32.126

0.185

25.690

P

0.707

<0.001

0.750

<0.001

0.854

<0.001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30/30)、对照组80.00%(24/30),组间对比=6.667,观察组更高,差异显著(P=0.010<0.05)。

3.讨论

AMI发病率逐年增高,因AMI发病急促,易合并心肌缺血、心理状态等变化;此外,针对AMI患者,血流中断时,易引起严重持久性缺血性心肌坏死,故治疗时,需加入护理干预工作,二者共同配合,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LVEF、SBP、DBP水平对比,2组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SBP、DB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过健康宣教,可加深患者及家属对AMI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认知度。通过心理疏导,可实时掌握患者焦虑点,避免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减轻患者内心不适感,助力患者治疗信心提升,防止因患者心理应激而刺激生理应激

[4]。通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意识情况,以评估结果为主,判断AMI严重程度,并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实施,为分诊工作创造良好条件[5]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本次研究采用整体护理,可降低SBP、DBP水平,提升LVEF,确保患者及家属对我院提供的整体护理方案更满意,可普及。

参考文献:

[1] 周苗, 郭晓岚.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双心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焦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 30(1):155-155.

[2] 冯思利, 陈亚琴, 孙海荣,等. 急性心肌梗死经PCI治疗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21):50-50.

[3] 徐婷梁雪爱王迎春. 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程中的应用分析[J]. 贵州医药, 2021, 45(10):1661-1662.

[4] 王荣选, 唐瑜, 张伟翠,等. 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的病友互助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35):45-45.

[5] 于成娟, 顾爱峰, 张晓芳. 改良早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19):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