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准则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6
/ 2

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准则运用

孔硕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昆明分所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其收入管理和准则运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来源和收入确认原则出发,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收入准则运用的问题和对策。本文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在收入确认时可能会面临的收入确认时间不明确、工程款项收回周期长、工程变更难以量化、施工分包合同管理不规范、收入计量标准不统一、不同类型工程收入确认不一致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旨在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收入来源;工程款项收回周期;分包合同管理;

一、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以工程承包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形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收入准则的运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合理运用收入准则,以确保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和完整,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本文将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收入准则的含义、运用原则等方面,探讨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准则运用。

、收入准则的概念及其分类

收入准则是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企业应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收入的原则和规定。通常情况下,收入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按实现原则

按实现原则是企业应用最广泛的收入准则之一,它要求企业只有在实现销售时才能确认收入。这个准则的核心在于将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与实际交易行为联系起来,以反映企业实际取得的经济利益。

在按实现原则下,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收入是否得到确认。收入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已经发生销售交易,(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确定,(3)收入对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有贡献。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企业才能确认收入。

第二方面是收入如何计量。按实现原则,收入应当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量。如果交易价格不能反映交易的实质,或者与市场价格有较大差异,企业应当通过其他合理的方式计量收入。例如,如果企业与客户签订了长期协议,且协议中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和数量,那么企业应当根据协议规定的价格和数量计量收入。

按实现原则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收入确认准则,它强调了实际销售行为对收入确认和计量的重要性。这种准则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避免企业通过虚构收入等手段误导投资者。因此,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采用了按实现原则作为收入确认的基础。

(二)按完工百分比法

按完工百分比法,也就是说,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中,当项目的施工进度达到一定百分比时,企业可以确认相应的收入。按完工百分比法主要是应用于长期合同或者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它能够有效地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和成本的合理匹配,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未完成工程而产生的风险。

(三)按订立合同的收入

按订立合同的收入,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在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金额向客户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才能确认收入。这种准则主要适用于一些长期合同或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向客户提供相应服务的情况。

、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的来源

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来源非常多样化,除了合同金额、工程变更和施工分包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收入来源。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可能会通过提供建筑设计、咨询、监理等服务来获取收入。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能会通过出售建筑材料、设备和机械等产品来获得收入。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合同金额通常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企业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例如,企业可能会在合同中规定严格的质量要求和工期要求,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此外,企业还可能会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以减少客户未能按时支付款项的风险。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工程变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工程变更可能是客户提出的额外需求,也可能是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需要进行的调整。无论是哪种情况,工程变更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也应当获得相应的报酬。

施工分包是另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来源。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可能会将一些工作分包给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以减轻自身的工作量。施工分包可以为分包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进度。

工程款项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在工程完成后,客户通常会按照约定的条件和金额支付相应的工程款项。由于工程款项的支付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可能需要借助银行贷款等方式来缓解现金流压力。

、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确认的原则

建筑施工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现原则

按照实现原则,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在完成工程并向客户交付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时才能确认收入。

(二)合同约定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金额确认收入,不得擅自更改。

(三)成本匹配原则

建筑施工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当将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进行匹配,确保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合理匹配,避免由于未完成工程而产生的风险。

(四)可靠性原则

建筑施工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当基于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计量和确认,避免出现错误和虚假信息。

五、建筑施工企业收入准则运用的问题与对策

(一)收入确认时间不明确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收入确认时间可能比较难确定。

对策:建筑施工企业在运用收入准则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确保准确地确定完成时间,并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收入确认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以确保收入确认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协调。在签订合同和开展工程前,应当与客户充分沟通,明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间,以避免在确认收入时出现争议。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财务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财务和税务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收入确认准则,并能够准确地确定完成时间,以避免在确认收入时出现误差。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收入准则的学习和研究,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准则的变化,确保收入确认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二)工程款项收回周期长

建筑施工企业在完成工程后需要等待客户支付相应的工程款项,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影响企业的现金流。

对策:建筑施工企业在运用收入准则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确保收入的准确确认和合规性。除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以及加强对收入准则的学习和研究外,还需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促进工程款项的及时收回,并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等资金支持手段,确保企业的现金流充足。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是确保收入确认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签订合同和开展工程前,企业应与客户充分沟通,明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间,以避免在确认收入时出现争议。同时,在工程进展过程中,也要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以便在确认收入时做出准确的判断。

促进工程款项的及时收回也是确保现金流充足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收款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收款计划和收款周期,及时跟进客户的付款情况,并在逾期未付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催款措施。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工程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获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促进工程款项的及时收回。

(三)工程变更难以量化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客户可能会提出一些额外的需求或者工程变更,这些变更难以量化,影响收入的确认。

对策: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制度,规范变更的确认和计量,确保变更后的收入能够被正确确认。

(四)施工分包合同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将一些工作分包给其他企业或者个人,如果分包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分包款项的收回困难,影响企业的收入。

对策:加强分包合同管理,确保分包款项的收回和分配能够得到有效管理。

(五)收入计量标准不统一

建筑施工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计量标准,导致收入计量不统一,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对策:建立统一的收入计量标准,确保收入的计量能够得到有效管理。

(六)不同类型工程收入确认不一致

建筑施工企业在完成不同类型的工程时,收入确认的方式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影响企业的收入管理。

对策:建立分类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制定相应的收入确认方式和标准,确保收入能够得到有效管理。

、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其收入管理和准则运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程款项、施工分包款项、其他收入等,其中工程款项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收入确认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遵循实现原则、合同约定、成本匹配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原则。建筑施工企业在收入准则运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收入确认时间不明确、工程款项收回周期长、工程变更难以量化、施工分包合同管理不规范、收入计量标准不统一、不同类型工程收入确认不一致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收入管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郑立群, 谭新建. 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管理[J]. 中国市场, 2017(06):63-65.

[2] 王红, 孙炳春.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管理[J]. 精细化管理, 2016(03):121-122.

[3] 郭晓娟, 刘欣.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管理问题[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 25(01):98-99.

[4] 王占强, 柏俊贤. 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确认准则研究[J]. 财会通讯, 2014(0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