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Ang-2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6
/ 3

血清Ang-2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肖颖宾 齐杰玉 段婧

聊城市人民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测量血清Ang-2的水平,并分析数据水平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时间节点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作为病例选择的时间范围,以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CURB-65评分进行分组,将所选取的病历资料划分为三组,即低危组(n=30)、中危组(n=30)、高危组(n=20);同时根据生存与否将所有人员划分为生存组(n=72)、死亡组(n=8),观察所有人员的血清Ang-2的水平,并分析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低危组的血清Ang-2水平最低,与其余两组人员的血清Ang-2水平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ng-2水平最高的为高危组人员,其数据与低危、中危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生存组以及死亡组的血清Ang-2水平,结果显示死亡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人员,两者之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来说,其血清Ang-2的水平和疾病发展以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即血清Ang-2的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时,患者所面临的危险也会增加,出现死亡的概率较高。因此血清Ang-2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测量,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支持,也可反馈治疗情况。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血清Ang-2;病情和预后

在医院外所患上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在临床上称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入院后明确有发病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性肺炎也属于CAP[1]。从疾病的发病率来看处于较高水平,若患者的年纪较大、病情较重,所面临的死亡风险较高。一般来说,CAP的发病较急,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后,发现疾病概率较高,传播途径可有空气、血液以及飞沫等[2]。若患者存在吸烟行为或免疫能力较为低下时,CAP疾病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从疾病的常见症状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患病后可有咳嗽、寒战以及发热等,若患者感染的病原体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异[3]。因疾病具有较高危害性,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对患者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通过合理的治疗干预,病死率可得到显著下降[4]。引起CAP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临床在通过痰培养对其进行检验的时候,所获结果的准确性较差,难以获得较好的时效性;通过检验炎症指标来明确CAP情况时,缺乏检验特异性,所以该方式也不利于CAP的诊断[5]。因此临床上应寻求另一种更为可靠的检验方式来明确引起CAP的原因,并对感染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血管生成素2 ( Ang-2 )作为人体的重要因子,具有调节血管生成以及重塑的作用,炎症细胞因子对其能够产生激活作用。为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情、预后情况与血清Ang-2的关系,本文由此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时间节点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作为病例选择的时间范围,以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炎CURB-65评分进行分组,将所选取的病历资料划分为三组,即低危组(n=30)、中危组(n=30)、高危组(n=20);同时根据生存与否将所有人员划分为生存组(n=72)、死亡组(n=8)。80例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为42:38,年龄范围介于50-83岁,年龄均值(75.45±2.34)岁。生存组中男女性别之比为41:31,年龄范围介于55-82岁,年龄均值(76.27±2.41)岁;死亡组中男女性别之比为5:3,年龄范围介于68-83岁,年龄均值(76.38±2.52)岁。为避免不同组别人员的比较出现冲突,将相关资料实施对比和分析,可发现不同组别之间差异较小(P>0.05)。纳入标准:(1)纳入研究的人员均符合CAP相关诊断;(2)在研究开始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肺部存在其他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的人员均接受血清Ang-2的测量,以所有人员的空腹静脉血3毫升为检验对象,将其放入离心机以3000r / min速度进行处理,处理时间持续10分钟,收集上清液后进行检验。检验方式为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指标的敏感性为28.13ng / L,检测范围的数据介于46.88-3000 ng / L 。

1.3评断标准

获取所有人员的血清Ang-2具体数值后,在CAP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进行数据的对比;同时对比生存组以及死亡组的血清Ang-2水平。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数据处理均由SPSS20.0软件完成,不同组别的血清Ang-2水平均以(±s)表示,实施T检验,当P<0.05表明统计学存在意义。

2结果

2.1  CAP

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血清Ang-2水平的对比

获取所有人员的空腹静脉血后,对其血清Ang-2水平进行测量,观察三个组别中该指标的差异,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到低危组的血清Ang-2水平最低,与其余两组人员的血清Ang-2水平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ng-2水平最高的为高危组人员,其数据与低危、中危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CAP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血清Ang-2水平的对比(±s)

组别

血清Ang-2水平(μg/L)

低危组(n=30)

1.27±0.12

中危组(n=30)

1.64±0.28#

高危组(n=20)

2.25±0.51*#

注:与低危组相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低危组、中危组相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CAP生存组以及死亡组血清Ang-2水平的对比

对所纳入研究的CAP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预后情况后,以是否生存为分组依据,分别对比生存组以及死亡组的血清Ang-2水平,结果显示死亡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人员,两者之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CAP生存组以及死亡组血清Ang-2水平的对比(±s)

组别

血清Ang-2水平(μg/L)

生存组(n=72)

1.49±0.23

死亡组(n=8)

2.21±0.47

t

7.410

P

0.000

3讨论

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之一便是社区获得性肺炎,该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在院外所感染的疾病,疾病发病率居于较高水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6]。尽管现阶段医学技术水平较为发达,但整体来说,CAP给个人以及社会均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其病死率较高,不仅威胁到个人的生活,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7-8]。由此可以看到,临床应对CAP疾病采取尽早诊断以及干预,通过相应的措施对疾病预后进行判断,进而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9-10]。致病微生物进入到机体后受其影响导致CAP的发生,因此机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生部位涉及局部或全身,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会受到负面影响,部分严重的患者还可发展成为脓毒症[10-11]。由此临床认为生物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验CAP疾病的严重性,对预后也有一定评估价值[12]。在调节凝血、细胞黏附等过程中血管内皮有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合成所分泌的成长因子组成了Ang家族,Ang-2作为Ang家族之一,Tie-2 受体的活性可受其抑制,血管内皮的损伤可受到进一步影响,血管通透性也会得到提升,增加疾病的发生概率以及促进疾病进展[13]。一般来说,在健康的正常机体中,Ang-2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当机体患上CAP受到病原菌影响后,炎症反应可得到发生,Ang-2的释放得到刺激,与Tie-2受体的拮抗处于优先环境,进而形成血栓,促进疾病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此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从结果中看到低危组的血清Ang-2水平最低,与其余两组人员的血清Ang-2水平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ng-2水平最高的为高危组人员,其数据与低危、中危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生存组以及死亡组的血清Ang-2水平,结果显示死亡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人员,两者之间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推断,血清Ang-2与CAP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即血清Ang-2在机体内的含量越高,CAP疾病越严重,当机体的血清Ang-2处于较高水平时,可加速降解内皮细胞的基底层,血管的通透性由此得到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以及凋亡可进一步发展,增加肺部损伤的概率,加重原有的CAP疾病,导致患者的预后处于较差水平。同时生存组的血清Ang-2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的指标水平,因此对于CAP患者来说,其预后与血清Ang-2水平也有着一定关系。临床在对CAP患者进行诊断的时候,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检查来进行评估,由此全面获取疾病相关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提前展开相应的干预,以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可通过检验相关指标以明确治疗效果,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使得临床治疗更具针对性[14]

结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到,现阶段临床上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较高,加上疾病所导致的病死率处于较高水平,所以临床上针对该疾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全面评估疾病具体情况,通过相应指标的检查不仅可以明确疾病的实际情况,还可对其预后产生一定的评估作用,其中血清Ang-2作为临床常用的指标之一,在此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预后也有一定的预估作用。因此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应注重血清Ang-2指标水平的检验,并结合其他检查内容给予相应的干预。

参考文献:

[1]陈婷,周小妹,姚莉,等.血浆血管生成素-2、白细胞介素-8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安徽医药,2020,24(3):488-491. 

[2]张涛,李娟.血清suPAR及多配体蛋白聚糖4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2020,55(2):195-199.

[3]胡蓉,肖洪洲,隆福娟,等.血清HO-1、Ang-2、Syndecan-4与急性肺炎患儿病情变化的关系及其在临床预后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20):2453-2456.

[4]刘则林,苗雅娇,门猛.社区获得性肺炎Ang-2、suPAR的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J].国际呼吸杂志,2022,42(14):1047-1051.

[5]门猛,苗雅娇,刘则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21,41(23):1795-1800. 

[6]郝小飞,姜春燕.入院营养状况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0,19(5):350-354.

[7]陈淑琴,李宇青,冯高华,等.血清NT-proBNP与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3):342-345. 

[8]陈亮,韩秀迪,朱晓莉,等.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1):84-91. 

[9]付会文,赵智东,郭安,等.PCT、IL-8、FGF21水平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14(2):237-240.

[10]王新刚,王广河,任青松.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IL-33、Ang-2、GM-CS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22,56(2):126-131.

[11]黄卓玲,曾文坦,陈奋.降钙素原、血乳酸、T细胞亚群水平对老年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指示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8):84-86. 

[12]吕思慧,赵楠.APACHEⅡ、qSOFA、CURB-65评分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9):107-112.

[13]于长锁,张金伟.胸部CT联合血清中PCT、SAA水平检测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的评价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3):126-128.

[14]任义,卢斐,陆芳洁,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评估价值[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8):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