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检测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检测技术分析

索郎拉姆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江苏省 223003

摘要: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础的需求,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品质及健康密切相关,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内容,因此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探讨了当前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简要分析了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原因,包括微生物污染、农药污染及施肥不当、添加剂污染等食品问题,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实际提出促进食品检测技术应用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现存问题;对策

引言: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其本质原因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所使用的检验检测手段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市场准入管理制度亟待完善,有关部门缺少对检验检测人员的有效监管,检验检测力度不够、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针对上述问题,首要任务是整合检测机构,核心是改进和创新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体系的建设,并明确权责、合理划分责任,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食品质量及安全性。

一、中国食品安全监测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①微生物污染。食品中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如沙门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会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因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较多,如黑糖芝士牛乳茶检测事件等。②农药污染及施肥不当问题。为提高农作物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部分种植者会频繁使用化肥、农药,但农药中往往存在大量毒性物质,虽然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但若大剂量使用或不规范使用,都可能导致农产品被污染。人们长期食用被污染过的农产品会导致健康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安全。③添加剂问题。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例如,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中超量使用甲醛,白砂糖、辣椒等食品中添加工业硫黄等。部分食品生产商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增加食品美感等过量使用添加剂,这样不仅会污染食品,还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安全检测的优化

(一)加速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新型材料和纳米技术的传感器将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检测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

1.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就是利用合成的技术或少量点样将大型生物分子按照顺序固定在胶状物表面成为二维分子排列,随后再将其与需检测的样品分子杂交,用特殊仪器(如激光扫射)检测分析杂交后的信号强度,以此作为最终依据判断被检测物质中的分子含量。生物芯片集合了生物学中的各种知识,也结合了物理、化学知识,并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是食品检测中的一项新兴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可用于食品中微生物检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对于病原性微生物的检测至关重要。传统的生化培养检测法需要对采集到的微生物进行多达数天的培养,还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分析,检测过程中操作烦琐且灵敏度不高,会影响到食品安全检测的效果。生物芯片法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灵敏高等特点,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生物芯片技术可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中。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具有高通量和高效率的优点,能依靠简单的实验快速筛选出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运用前景广阔。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食品毒理学研究。

2.化学比色法

比色法的核心在于显色反应,追溯其发展根源,最早由古希腊人、德国人等运用显色反应测定溶液中的某种元素,而其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并被运用是在19 世纪初期。新时期下,化学比色法已成为快速检测食品中部分物质的常见技术之一,其运用价值极为突出。该技术是将光学与生物化学联合,通过在光电比色剂上测量出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后,再将吸光度对浓度作图来绘制工作曲线,让被检物质能与相应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再根据吸光度在工作曲线上查看被检成分的浓度或含量。化学比色法的优势在于运用到的设备较为简单、检测结果辨识难度低、耗时短等,但该技术仅适用于对常量和微量物质的检测,对于含量极低的痕量物质,检测效果不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人员常常利用该检测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色素、丙二醛等,以了解食品是否有农药残留、有害有毒物质、非法添加剂、重金属等。在先进仪器的辅助下,化学比色法被用于对批量食品样品的高效检测中,提升了食品监管的水平。相信在未来随着检测设备的更新与完善,该技术将会覆盖更多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提升检测效果。

(二)健全并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国家层面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在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产业规划、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靠重视和预防,地方各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要执行国家标准,从农场到餐桌严格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依法打击不良生产厂家,从源头控制不合格食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为了扩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要对基层的食品检测机构工作进行规范与完善。通过对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严格管理,尤其是重视其原材料的加工与处理规范,从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鼓励食品企业提升检测能力。政府要大力支持食品相关企业的发展,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资金层面,都要加大鼓励,以帮助更多的食品生产企业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企业要以国家法律规定为准绳,严格管理食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不断“自检”。建立食品快速检测定量方法。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结果真实可靠,可在现有的检测方法上建立起专门的快速检测定量方法体系。构建该体系后,能积极贯彻“有效监督,合理配置”的思想,最终形成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食品安全检测定量体系。

结论: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与执行、综合检测平台的发展以及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的推动,可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效率和可靠性,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钟琦,韩庆霞. 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食品安全导刊,2021,(23):18-19.

[2]马翊峰. 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检测发展方向探究[J]. 食品安全导刊,2021,(0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