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颈性眩晕的CT及X线诊断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老年颈性眩晕的CT及X线诊断效果分析

石峰

九龙县民族医院 四川 九龙  626200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颈性眩晕采取CT及X线诊断时影响。方法:在2022.1-2023.5期间,选取85例老年颈性眩晕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采取CT及X线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的诊断符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于老年颈性眩晕针对过程中,采取CT进行诊断时准确率更高,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年颈性眩晕;CT;X线

颈性眩晕在临床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目前它被定义为颈动脉压迫综合症,起病的原因是颈部动脉受压,致使患者颈部出现病变以血流障碍最具典型性,从而诱发眩晕,也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综合症[1]。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合并心血管类疾病时发病率较高。发病后除了眩晕外,还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诸多症状。不过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此病的诊断需要和梅尼埃病相区别。在当前针对颈性眩晕症的临床诊断中,主要参照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做出具体的诊断。不过整体来看,由于缺乏特定的诊断方法,所以整体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在本文研究中,深入探索分析CT诊断以及X线诊断在此病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2.1-2023.5期间,选取85例老年颈性眩晕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32~85岁,平均(56.5±1.57)岁,病程为3~11年,平均(5.94±1.39)年;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龄32~85岁,平均(56.34±1.23)岁,病程为3~12年,平均(5.87±1.41)年。对两组患者以上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X线诊断时,检查患者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曲位、张口位片。观察组的患者则选择 CT诊断,仪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扫描患者颅底椎-基底动脉层面作为动态扫描平面,扫描最终结果。

1.3观察指标

诊断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后的病理符合率与符合人数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处理,x2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P<0.05时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的诊断符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诊断符合率对比

组别

n

符合数(n)

符合率(%)

观察组

43

42

97.67

对照组

42

36

85.71

\

3.945

P

\

0.046

3讨论

颈性眩晕在一当前的临床研究中认为,是由于患者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从而诱发长期的头痛、头昏、颈痛等症状,此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包含听力下降,眩晕、耳鸣、意识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视力下降、一过性瘫痪等。目前针对此病的辅助检查,主要选择椎间孔挤压试验、动力性X片、 CT以及磁共振。不过不同的诊断方式间,最终的诊断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本文研究中可以发现,从颈性眩晕的临床定义分析来看,它被纳入颈动脉压迫综合症,发病时是由于椎底动脉颅外段受到压迫产生病变影响,以眩晕为典型症状,也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由于人体的血流量和动脉管径大小呈现出正相关,一般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体的血流量相对来说较为恒定,但是当动脉血管的直径下降后便会致使血液的流速下降,从而诱发眩晕等一系列症状[2]。在以往相关的文献研究中发现,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可以被归纳为三大类型,首先为神经血管机制,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以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其次颈部纤维结构炎性反应,最后为血浆内皮素导致患者的脑部血管收缩。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诸多技术也得到完善和创新,其中X线片动脉造影 CT技术在颈性眩晕诊断方面日趋成熟。除此之外,转颈时由于骨赘的压迫以及过分牵拉血管等因素,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继而引起神经兴奋,导致椎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

分析此病的发病机制可以发现,颈椎退变的早期,考虑到患者椎间盘水分丢失以及椎间隙变得狭窄,继而会造成椎间小关节的松动,诱发颈椎失稳,其中包含上颈椎以及下颈椎不稳。在以往的学者研究中也进一步发现,超过90%的患者如果出现上颈椎不稳现象时,会出现眩晕的可能性。而颈动脉第3段行走相对弯曲,当上颈椎发生不稳时,会进一步使颈静脉受到牵压和挤压,突发眩晕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而超过60%的下颈椎不稳则会表现出眩晕等症状。考虑到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的相对位置异常,使椎体随头颈部活动而出现错位,动静脉第2段牵拉扭曲时会致使神经丛以及追神经受到刺激,进一步诱发颈椎痉挛[3]。颈椎退变的后期逐渐会出现骨质增生,软组织肥厚等常见特征,他们通常会在两大方面影响患者的颈动漫正常运行。首先横突孔周围的骨质增生会致使横突孔狭窄,在正常情况下颈椎横突内径要大于外径,如果周围增生的骨赘在横突孔上,下面压迫横突孔面时会直接压迫到椎动脉,从而诱发眩晕而骨赘,如果占据横突孔内径超过1/3时,患者则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其次在于直椎动脉的后内方钩椎关节以及后外方的小关节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或活动时增生部分,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痉挛,从而会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此外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还发现颈性眩晕患者颈椎发育异常时,也会造成此症状的发生。一般颈椎发育异常,如横突孔发育不良,颈椎分节不全以及颈椎半椎体畸形,均有可能造成患者的颈椎动脉扭曲或者受到压迫,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容易致使眩晕症状的发生。

在目前临床中针对该病的诊断,首先从临床症状分析,颈椎部位的疼痛感最具有典型性,其次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以上症状尤其在患者头部过伸或出现旋转时最为明显。而椎动脉血栓形成后会出现延髓外侧综合症,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查体的转颈试验也是诊断颈性眩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头颈转向对侧会加重椎动脉狭窄或梗阻现象,如果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一般症状,则此症状具有典型性。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则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当然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通过颈部的触诊发现颈部关节囊出现肿胀、压痛等症状,仍然可以作为诊断标准之一。此次研究中,所纳入的X线诊断发现通过观察,正侧X线片检查可见钩椎关节退变,如钩椎骨赘关节间隙模糊狭窄,而侧位X片诊断时会发现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例如弧度变直、弯曲等,椎间孔变窄、横突孔以及结节处发生骨质增生硬化,这也相对来说是X线检查的特征性之一。还有学者的研究中发现,颈性眩晕在X线诊断时多表现出颈椎退变相对较为常见,而钩椎骨赘形成阳性率相对来说较低。在选择CT诊断时,这也是目前临床中相对来说应用面积较高的一项技术,它的优势在于简单且重复性强,能够直接准确地获取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动脉血供情况,因此它在现有的诊断工作中有取代椎动脉造影的趋势,所以相对来说优势性明显。而且CT检查时,对于骨质退变增生所造成的横突孔狭窄导致的CSA有着很高的诊断价值[4]。在CT诊断中可见,钩椎关节增生物向前外方突出并突出骨性横突孔内在临床中诊断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所以针对此病的临床诊断工作极其重要,后续明确病因并根据病因展开合理的治疗,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方式,而且近年来随着各项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完善,针对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技术也在日趋成熟。从本文研究中可以进一步看出选择CT诊断时,对于患者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能够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相对完善的资料。而且这项技术有着无创性,重复性好等优势,所以它的临床使用价值要大于X线诊断。所以比较来看,X线技术有着它的不足之处,但是对于特殊患者仍然不能选择单一的某种影像学技术来诊断,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需要结合其他辅助技术综合诊断,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加以评估,方能确定病情,这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优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思强,韩建龙,左金良,等. 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测定在颈性眩晕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意义[J]. 中国临床研究,2022,35(10):1386-1391.

[2]岳建兴,翁沁怡,杜磊,等. 关刺扳机点配合颈椎后伸侧屈微调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22,31(7):1251-1253.

[3]杜一,刘兴健,任丽丽,等. 前庭功能筛查的初步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20(1):10-14.

[4]闫雄伟,韩炜,朱亚峰.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5):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