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沈健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计算机与管理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为导向,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

1.引言

2016--2017年,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将人工智能发展列为国家战略,预示着全球已开始正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新的要求。对此,在揭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依据的基础上,立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遵循的逻辑理路,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要素为切入点,尝试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困境和改进策略,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完善提供路径参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生这一培养主体不需顺应时代而改变,而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生的改变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运而生。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将原先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整合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称“信管”专业),归属于管理门类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列为二级学科。从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同。例如,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又如,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侧重于情报学和信息学;再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侧重于经济管理。尽管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相同,但都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管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三个能力: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定问题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高校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将面对新的冲击,人工智能带给高校和教师一个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不断改变,不断适应智能化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有效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普遍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教师队伍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担任“信息技术"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担任“管理知识"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于经济管理专业,多数教师缺乏的是讲授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有些老师更是多年采用同一教材,教学手段单一,对新知识没有做到及时的更新,造成学生未能掌握到最新的知识,与社会脱节。

3.2教育观念滞后

不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缺乏对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在新的岗位上后劲不足。

3.3实验和实践环节薄弱

对于信管专业来说,实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有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对文科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实验设备配备不足,无法正常的完成实验项目,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和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

3.4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划时代的学科,其发展趋势必须要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就目前来看,该学科在教学环节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如,在北京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信息存储及检索、计算机概论、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安全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虽然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不过却并没有开设 ERP、CRM、SCM 等课程,更没有配套的实践课程,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4.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一种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主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要遵循“通识 + 专业”式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因此,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必须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识教育必须奠定深厚的数理化文史哲基础,为专业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培养重点也应该放在文化的传递和构建上,通过内化文化和塑造人格实现现代化的创新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培养学生敢于吃苦,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刻苦专研的进取精神和人生信念。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设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2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实践资源配置

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所依附的重要实践资源,对变革结果具有关键性影响作用。因此,系统推进高等教育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的更新和完善就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有效避免高等教育资源低效率利用的最佳选择。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所依附的实践资源配置的优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

4.3建设专业课程群

为了弱化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分别建立了经管类课程群、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信息系统课程群,突出课程群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特征,强调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第一,为培养“懂管理”的信管人才,设置了经管类课程群: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会计、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第二, 为培养“精技术”的信管人才,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群:Python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第三,为培养“通系统”的信管人才,设置了信息系统课程群: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Web设计与开发、SQL Server数据库高级编程、软件需求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

5.结束语

综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的培养模式是一个较新的理念,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中尝试实施。在不久的将来,希望通过改革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够展现其专业特色,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赵建华.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系统仿真技术,2022,18(01):68-72.

[2]赵苑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0(6):65-66.

[3]赵智兴,段鑫星.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依据、困境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2):217-223.

[4]张颖,姜世超.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7(S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