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3

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高月婷

(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上海,200062)

摘要:目的 评价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对比两组患者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症状评分、近端胃敏感性和适应性功能、护理满意度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罗马III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胃初始阈值和最大饱足感阈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87%高于对照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加速恢复。

关键词:隔姜灸;穴位按摩;功能性消化不良;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高度流行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胀气等。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时脑-肠功能调节紊乱所致,而大肠菌群增殖增加导致碳水化合物异常发酵,易感宿主的管腔扩张,肠道通透性增加和免疫反应持续存在,继发于感染性胃肠炎发作[1]。FD复发率高,当前治疗FD的方法主要采取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药、消化酶制剂、抗焦虑抑郁药配合等。中医认为FD属于“胃脘痛”“胃痞”范畴,因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导致,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meta分析发现中医外治FD方法包括推拿、耳穴贴压、隔药饼灸、热敏灸、针刺、埋线、俞募指针等均有较好疗效[4]。由于发病机制未明确,临床尚未出台规范治疗标准,该研究旨在探索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对FD患者胃动力和感觉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普陀区中医医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78例F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2±9.6岁,平均病程4.3±1.1年;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9±9.7岁,平均病程4.1±1.6年。入选标准:①符合罗马IIIFD诊断标准,即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诊断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②年龄>18岁;③经标准液体营养胃负荷试验、超声胃排空监测确诊胃动力障碍;④无听读障碍;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伴随严重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等;②伴随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或伴恶性肿瘤;③存在疾病传染病;④近期存在腹部或盆腔手术史;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1.饮食宣教: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②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高脂肪饮食,③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2.健康教育:①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②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心理疏导:①在生活中注意平时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多沟通交流,②舒缓心情,避免焦虑和紧张的情绪、4.促进睡眠:睡前可听轻音乐,热水泡脚等。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总体治疗原则为调理气机、固护脾胃,前期施治以理气消胀等祛邪为主,后期健脾兼理气、消食、化湿、祛瘀为主,寒热错杂患者以辛开苦降为主[5]

1.2.2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隔姜灸、穴位按摩:①取穴处方:辩证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穴,实证患者再取太冲、内庭;虚症患者取穴公孙、阴陵泉[6]。根据患者分型选取适当穴位隔姜灸,选取新鲜老姜顺着纹路切成片状,切成约3mm厚度、3cm直径的姜片进行针扎,现切现用。午餐后1h,取仰卧位,将切好的姜片放置在患者穴位上,在中心点燃艾柱施灸,直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隔姜灸足三里穴时,找到患者膝眼并放置并拢的四指下,胫骨竖线旁开一横指即为足三里,将小腿往外侧平放,用艾灸架放置艾柱(规格:直径18mm、长200mm)并对准穴位处,放置姜片后由自带的弹力绳围绕腿部固定在架子左右的旋钮上。为防止艾灸架长时间固定引起局部皮肤压疮,采用无菌纱布折叠4折垫在灸架四个角下再用弹力绳缠绕,尤其注意保持穴位不移动,指导患者每3-5min轻弹艾柱让灰掉落,患者可根据穴位温度自由调节绳子松紧度,保持松紧度2指空隙为宜。操作时注意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施灸结束后用干毛巾覆盖穴位轻轻按揉,指导患者安静休息1h,不可吹风。观察患者皮肤有无水泡等灼伤现象,及时涂抹烫伤膏。每穴15min,艾柱燃尽后观察姜片有无烧焦,及时更换新艾柱及姜片,5d一个疗程,共开展24个疗程。②穴位按摩:基于古今文献的痞满选穴规律行穴位按摩,取特定穴位五腧穴、八脉交会穴、募穴、背俞穴,重点揉按足三里、隐白穴、中脘穴、太冲穴、公孙穴、内关穴、中脘穴、膻中穴、天枢穴

[7]。按摩时取仰卧位,保持身心放松,双腿微微弯曲,放松腹部,检查按摩穴位处有无损伤或皮疹等,存在皮肤损伤则不可按摩。按摩时取按摩精油在掌心搓热后,于穴位上热敷后顺时针按摩,直至患者感到皮肤发热。可取:点揉法,按揉法,每个穴位按揉1分钟,每次按15min,每天1次。干预时间6个月。

1.3 疗效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罗马III症状评分、近端胃敏感性和适应性、护理满意度。①罗马III症状评分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8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总分24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②近端胃敏感性和适应性功能:采用标准液体营养餐将雀巢全脂奶粉100g加高乐50g调配成1200ml液体,患者空腹持续慢饮,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饱感,近端胃敏感性功能初始阈值为VAS1-2分时饮水量,最大饱足感阈值VAS9-10分时饮水量。③护理满意度:以李克特3级评分量表划分,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数据,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罗马III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罗马III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罗马III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罗马III症状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9

18.21±3.74

9.49±2.17

对照组

39

18.55±3.62

15.22±3.16

t

0.074

4.892

P

0.082

0.001

2.2 两组患者近端胃敏感性及适应性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近端胃敏感性及适应性功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近端胃敏感性及适应性功能明显提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近端胃敏感性及适应性功能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初始阈值

最大饱足感阈值

初始阈值

最大饱足感阈值

观察组

39

241±22.15

413.66±24.71

333.27±15.67

972.96±91.74

对照组

39

236±20.18

396.46±25.52

239.49±13.84

418.22±70.63

t

2.116

3.229

6.774

12.026

P

0.061

0.057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87%高于对照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39

23(58.97)

14(35.90)

2(5.13)

37(94.87)

对照组

39

16(41.02)

15(38.46)

8(20.51)

31(79.49)

X2

4.102

P

0.043

3 讨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FD患者经过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6个月后,患者罗马III症状计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提升FD患者临床疗效,这与张欢等[8]以隔姜灸治疗FD患者疗效一致,有效降低患者胃粘膜肥大细胞含量。“针之不及,灸之所宜”,《针灸大成》指出“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隔姜灸能达到健脾补肾、温中散寒效果,是临床治疗胃肠道反应的首选方案。研究中隔姜灸选取穴位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作用;内关穴属于手阙阴心包经,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作用;中脘穴属于任脉,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具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降逆利水作用。实证患者取太冲穴(足阙阴肝经),清利头目、平肝潜阳;内庭穴(足阳明胃经),理气止痛、泻火清胃。虚症患者取公孙穴(足太阴脾经),调理公孙、补脾化瘀;阴陵泉穴(足太阴脾经),健脾利湿、益气固本、消肿止痛。从腧穴归经看来,足阳明胃经经气深入联系胃腑气穴,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从公孙穴别出,沟通脾胃,而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会小腹,均有效理气和胃,增强患者抵抗力。

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后FD患者近端胃敏感性功能和适应性功能明显改善,由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穴位按摩取特定穴位五腧穴、八脉交会穴、募穴、背俞穴,五腧穴位于肘膝关节下,即井、荥、输、经、合穴,重点取足三里、隐白穴、太冲穴揉按,治疗六腑症;八脉交会穴沟通奇经八脉,重点按摩公孙、内关,联络脾胃,效果显著;募穴取患者腹部病位附近穴位,包括中脘穴、膻中穴、天枢穴等;背俞穴与募穴前后相配,融会贯通,沟通阴阳。尤其八脉交会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

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对胃肠道疾病有奇效。

    该研究结果还显示,经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后,FD患者护理满意度从79.49%提高至9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FD患者症状,提高近端胃适应性和感觉功能。FD病理病机与五脏密切相关,尤其关系肝脏、脾,肝郁脾虚且以脾虚为本是主要致病因素。南方FD患者分型多为湿热,而北方患者寒证更多,治疗时还需结合患者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来辨证施治。按照FD病机演化模型分脾胃气虚(易累、体乏、纳呆、食少、早饱、隐痛、进食加重、喜按、便溏、脉细)可演化为痰湿(头身困重、苔厚、苔腻、脉滑),痰湿又可演化气滞型(排便不尽感、排便不畅、嗳气、拒按、胀满、胀痛)、热型(灼烧感、口干口苦、小便赤短、便秘、舌红、芒刺舌、苔黄、脉数),肝郁(情志相关、胁肋不适、脉弦)也会导致气滞[9]。临床研究对FD患者舌、面、脉象分析指出,FD患者基本以脾虚为主,伴气虚、阳虚、气滞、湿热等,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聚类分析发现FD可分为脾胃虚弱(寒)、脾虚气滞、脾胃湿热、寒热错杂型4种[10]。不同体质患者穴位生物型号值与温度觉得总分存在差异,阳虚质患者主观温度觉得分高于阴虚质,平和质耐寒热,阴虚质与阳虚质患者中医体质量表温度觉得总分高于平和质[11]。因此,在以后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护理操作中,如何结合FD患者症状,辩证-辨病-辩体,更好减少体质偏颇程度,达成平和体质,同时结合患者体质调控隔姜灸温度,减少并发症,是防止FD进展是重点。

参考文献

[1]Tziatzios G ,  Giamarellos-Bourboulis E J ,  Papanikolaou I S , et al. Is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 Medical Hypotheses, 2017, 106:26.

[2]伍梅, 韩冬梅, 李雪云,等. 在校大学生功能性胃肠疾病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2):1-4.

[3]Eun K S ,  Nayoung K ,  Yup L J ,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Health Check-up Population: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018,24(4):1-11.

[4]余卫锋, 张智, 陈远方,等.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Meta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1):86-91.

[5]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 2019,34(8):3619-3625.

[6]李朵朵. 辨证取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研究[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

[7]庞名敏. 基于古今文献的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及刺灸法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8]张欢, 刘涛, 陈洁. 隔姜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黏膜肥大细胞表达的影响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21, 25(33):4877-4878.

[9]黄仲羽, 刘凤斌, 曹月红.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机演化模型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38(7):786-789.

[10]孙陶陶. 功能性消化不良舌面脉象与体质特征的规律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

[11]肖克, 赵燕平, 吴诗婧,等. 不同体质受试者温度觉得分与穴位生物电信号值的相关性[J]. 中医杂志, 2017, 58(20):175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