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急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急诊护理

刘晓红  顾秀兰(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东区 急诊科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有效急诊护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联合运用急诊综合护理。结果:患肢疼痛、肿胀的消失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新血栓形成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运用急诊综合护理有利于加快患者的症状消退及降低其并发症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急诊护理;价值

深静脉血栓是在相关因素作用下使得血液在患者肢体深静脉当中出现异常凝固并形成血栓,好发于四肢,特别是双下肢发病的情况较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多与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大型外科手术、肢体长期制动等有关,进而造成血液流速减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1]高龄、肥胖、长期吸烟、女性妊娠或产后、恶性肿瘤、手术制动等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关。患者发病急性期可出现突发性的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青紫,部分患者具有皮肤张力性水泡。患者静脉内血栓形成还可进一步诱发急性炎症反应,使患者出现患肢持续剧烈疼痛,随着下肢静脉回流不畅的加重其患肢胀痛情况持续加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做好护理服务工作是改善患者病情、提升其救治效果的重要环节。以下将分析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有效急诊护理方法,并观察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病例选取自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急诊科,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共计56例,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平均分组,均为28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6例、12例;年龄分布于23~69岁,均数(40.3±2.6)岁;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左侧病变13例,以及右侧病变1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5例、13例;年龄分布于21~68岁,均数(40.4±2.5)岁;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左侧病变14例,以及右侧病变14例。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急诊护理,例如生命体征监测、抬高患肢、体位调整以及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等;观察组联合运用急诊综合护理,方法为:(1)患肢护理:叮嘱患者维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将其患肢进行适当抬高,帮助缓解患肢肿胀情况。加强患肢保暖护理,同时对于健侧肢体进行按摩,促进静脉回流。患者患肢制动期间需避免进行局部按摩,可采取局部湿热敷的方式来改善血管痉挛状态,帮助缓解患肢疼痛感,加快炎症物质吸收。对于患肢的肿胀以及疼痛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触摸动脉搏动情况,了解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对患肢的皮温、感觉、色泽以及弹性等进行细致观察,对于患肢和健肢周径进行测量和记录;(2)血管内膜保护:在急诊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患者的血管内膜保护,给于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时需要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并做到经常更换,防止在同一静脉实施反复多次穿刺,患者的同一静脉输液时间应控制在48小时以内。在急诊治疗过程中遵循药物的现配现用原则,严格控制药液的输注速度,患者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加强各生命体征指标的密切监测;(3)心理护理:患者发病突然,在其急诊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避免患者产生应激反应。与患者进行适当的语言沟通,并给予心理疏导,就急诊救治操作的目的、方法、流程、配合要点等进行讲解,增强患者的依从性。通过运用适当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交流以及微笑式服务等给予患者关怀和支持,尽快缓解其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争取患者的信赖与配合;(4)病情监测:在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各生命体征指标,及时完成抽血化验,明确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而为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在急诊护理中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既往患病史、药物应用情况等,为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例如生命体征指标波动、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应及时上报,快速配合医生完成原因的查明以及妥善处理。

1.3评价准则

(1)统计2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的消失时间;(2)记录2组患者新血栓形成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s),数据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数据实施χ2检验,P<0.05代表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消失时间2组间相比

患肢疼痛、肿胀的消失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1 症状消失时间2组间相比(±sd

分组

n

患肢疼痛消失

患肢肿胀消失

观察组

28

6.16±1.16

5.23±1.25

对照组

28

8.95±1.25

7.59±1.31

t值

5.362

5.715

p值

0.031

0.026

2.2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相比

新血栓形成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相比[n(%)]

分组

n

新血栓形成

肺栓塞

观察组

28

1(3.57)

0(0.00)

对照组

28

4(14.29)

3(10.71)

χ2

5.362

4.029

p值

0.035

0.039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由于剧烈的疼痛以及肢体肿胀,对其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比较严重,在患者接受急诊救治期间做好科学的急诊护理服务工作,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常规急诊护理主要依据流程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各项急诊护理配合,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影响急诊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运用急诊综合护理,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完善和规划,在患者入院救治过程中为其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快速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提升其配合度。与此同时,通过合理调整体位、加强患肢保护以及血管内膜保护等措施来规避风险因素,确保患者的各项急诊救治措施能够顺利安全开展,可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患肢疼痛以及肿胀的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与此同时新血栓形成和患者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急诊综合护理的运用可提升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运用急诊综合护理,有利于加快患者的症状消退及降低其并发症率。

参考文献

[1] 集束化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J]. 李琴.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0):56-57.

[2]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 傅一牧,荆尧,李冬冬,封启明,田恒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03)

[3]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分析[J]. 安学志,胡文兰,吴新宝,刘建龙,张萍,赵凯平,赵兴山.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10)

[4]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急救护理[J].付雪蓉.齐鲁护理杂志.2018(16)

[5]不同药物止血与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疗效比较[J].张航.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07)

[6]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广清青.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9)

[7]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THA术后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J]. 林昊,蔡鸿儒,高翔,许志贤,柯铁,张旭鸣.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02)

作者简介:

   刘晓红(198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赣榆县,现供职单位:现苏州市立医院东区,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急诊科护理。

顾秀兰(198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现供职单位:苏州市立医院东区,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急诊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