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2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思文

长治医学院 山西省长治市 046000

摘要:目的:为初产妇提供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分析该项护理措施的应用意义。方法:我院以初产妇护理作为研究对象,有82例初产妇自愿参与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对照组与观察组产妇各41例,其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观察组,常规护理模式为对照组,随后对两组的初产妇情况进行对比,主要对比指标有SAS 评分、SDS评分以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度。结果:实验组初产妇的产后5天及产后1个月的SAS 评分、SDS 评分都低于对照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结论:初产妇分娩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干预的效果良好,可应用推广。

关键词:初产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干预效果

    据临床相关数据表明[1],在护理初产妇时,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降低初产妇产后焦虑情况,并促进初产妇更好的掌握母婴健康知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母婴在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在初产妇床旁实施全部护理,初产妇不仅可以从中学习相关护理知识,同时还可以缓解初产妇因护理不自信产生的焦虑情绪,护理效果明显,能够使产科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次研究主要探讨82例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开展初产妇护理相关的研究,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选择82例初产妇进组参与研究,并在研究正式开始之前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中41例初产妇,年龄是21~36岁,平均(28.82±2.14)岁,孕周范围是36~42周,平均孕周为(37.43±1.32)周;实验组中41例初产妇,年龄是22~38岁,平均(36.15±2.67)岁,孕周范围是38~41周,平均孕周为(39.62±0.23)周。全部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初产妇;(2)无精神认知障碍;(3)羊水量、心率、血压基本情况正常;(4)单胎妊娠;排除标准:(1)存在重要器官疾病和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胎位异常;(3)患有子痫前期或妊娠合并症。

1.2研究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初产妇实施模式,初产妇入院后,观察其胎动情况等,询问初产妇的具体情况,包括有无不适感,对胎心和生命体征进行监听和监测,做好产妇子宫收缩情况时间的记录,并对羊水情况的变化进行观察,对初产妇采取母乳喂养知识健康宣教,为新生儿做好脐带消毒、预防接种工作,同时,指导初产妇掌握分娩期的大小事宜,

针对实验组的护理内容为在此基础上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措施如下:

1.2.1产前护理

    关注初产妇的内心需求和想法。如果初产妇对新生儿健康以及分娩安全性等问题表示担心, 则应引导初产妇保持良好心态,使初产妇明白遵从专业医嘱,就能够分娩顺利。同时,护理人员应协同家属,做好初产妇的心理护理,帮助初产妇转换母亲角色,减轻其焦虑心态。

1.2.2产后护理

    (1)母婴同室护理:将分娩后的初产妇与新生儿同住,做好室内温湿度的调节。(2)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受过专业训练,在床旁护理新生儿,采取“一对一”模式指导和示范。这时产妇和家属可从旁学习或协助,护理人员为初产妇及家属讲述护理注意事项。(3)新生儿护理:即在初产妇床旁实施新生儿皮肤护理以及洗澡、喂养、抚触、免疫计划等工作。(4)初产妇护理:即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会阴部护理、母乳喂养技巧教育等。关于新生儿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应由专业护理人员手把手教导初产妇及其家属,为初产妇实施心理护理,树立其积极乐观心态,缓解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初产妇住院时,每日均要实施床旁护理,次数1-2次,单次护理时间大约半小时。

1.3观察指标

    对产妇产后5天抑郁、焦虑程度进行对比, 用SAS自评量表和SDS自评量表对产妇心理情绪情况进行评分, 抑郁、焦虑程度随着评分数值高程度增加。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初产妇的新生儿脐部、抚触护理技能掌握率进行调查,包括完全掌握为6~9分、未掌握为5分以下。问卷已由医院审核,具有可信度。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算,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使用X²检验,使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初产妇的SAS、SDS 评分对比

    实验组初产妇的5天以及产后1个月的 SAS、SDS 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初产妇 SAS、SDS 评分比较 (

组别

入院当天

产后5天

产后1个月

SAS 评分

SDS 评分

SAS 评分

SDS 评分

SAS 评分

SDS 评分

实验组(n=41)

54.67±3.37

56.46±8.23

58.62±1.32

54.46±2.16

46.14±4.31

43.61±4.62

对照组(n=41)

54.15±2.17

56.98±8.42

64.81±4.78

63.19±4.13

56.42±5.16

49.12±4.31

t

0.831

0.283

7.993

11.994

9.791

5.58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对比

    实验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 n(%)

组别

掌握

未掌握

掌握率

实验组(n=41)

40

1

97.56

对照组(n=41)

33

8

80.48

X2

6.116

P

0.013

3.讨论

    分娩是女性一生中一个特殊的生理历程,女性在妊娠期,情感脆弱,尤其是初产妇,无法马上适应角色转变,容易致使产后各种不适状况发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产后抑郁发生率大幅度增加。这时候初产妇因为不能全面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使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利于保障母婴健康[2]。常规护理模式的工作重心放在新生儿健康状况以及产妇躯体症状方面,忽略了对初产妇产后心理护理。

与常规护理模式对比,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操作重心放在对初产妇的协同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使初产妇及家属能够积极协同护理人员护理新生儿,采用床旁护理模式,初产妇及家属如果发生错误做法,护理人员可以及时纠正,有助于督促其掌握更为准确的护理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初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率分别是 97. 56% 、80. 48% ,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本次研究中,初产妇的5天以及产后1个月的 SAS、SDS 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P<0.05。

    综上,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护理中,其能从母婴同室护理、健康指导、新生儿护理、初产妇护理四个角度出发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促进实现产妇分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帮助其更好的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可见该项护理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霍继英. 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 婚育与健康,2022,28(1):63-64.

[2]  韩蓉,柴嘉,张小艳. 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1,45(5):819-820.

姓名(出生年份):王思文  2001.02,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阳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母婴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