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大写——《盼》文本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2

小事大写——《盼》文本解读

申珊珊

济南市天桥区泺口实验学校250000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于文本解读,之前只是略有耳闻,但并没有真正着手分析过一篇文本,很有幸有这次机会,甚是喜悦,在此献丑拙见。

选择统编教材六上的《盼》这一课题的初衷是本人目前正在执教本课,且个人非常喜欢大作家铁凝的小说,更喜欢铁凝笔下对女性心理的刻画,而《盼》中小小的主人公无疑深深吸引了我,唤醒了自己稚嫩的童年。于是乎,为了对本课进行解读,我做足了文章。一次视频学习,我方得知文本解读有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之分。文学解读重点关注的是文本本身的文学价值,解读时更倾向于谈出个人见解,仁者见仁,解读结果会更具个人特色。但教学解读则不一样,它面临的对象是学生,在解读时需要体现文本在课程目标中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文学与教学两方面对本文本进行解读。

一、教学解读——单元要素巧落实

(一)围绕中心选事例

作家铁凝在《盼》这篇文章里,以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得到新雨衣后的“我”爱不释手,从此日夜盼望下雨,好有机会穿上它。好不容易一次放学后真的下雨,但是却因为已经是放学时间,“我”多次找借口想穿雨衣外出,但都被妈妈拒绝。然而,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天一早又下起了雨,“我”终于得偿所愿。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如果说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不同方面来围绕中心意思写”,那么第16课《盼》,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选取不同的事例,突出表现中心意思。”抓住“盼”这一中心思想,作者选取了以下事例:得雨衣,盼下雨;来雨时,盼外出;出不去,盼雨停;又下雨,得偿所愿。在详略分布上,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从每件事所占的篇幅就能看出,其中“来雨时,盼外出”是重点详写的部分,其余几件事略写,但不论详略,这其中每件事都是紧紧围绕着“我”焦急而充满期待的“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

(二)细节描写多助力

除了落实理解“紧紧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这一语文要素外,本课对于让学生学习如何“把重要的事例写具体”也起到了典型范例的作用。文章重点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以及环境的描写,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的情感细腻生动得呈现出来。

  1. 孩子气的动作描写

当“我”接到妈妈新买的新雨衣时,“我”就“立刻抖开雨衣”,甚至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更不惜汗水浸湿衣衫。课文一开篇就让读者潜意识感觉到“我”对新雨衣的喜爱。这就为下文盼穿新雨衣等情节的设置做了很好的铺垫。放学路上,当“我”终于盼来雨天时,“行人”走路加快速度,“我”却放慢脚步——从这一反常行为突显了小主人公终于盼来雨的喜悦之情。“伸手试”雨,这一小小的动作,是“我”在确认是不是真的下雨了,这一补充行为更写出了因为久盼到突然雨来的而产生的由狐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不易察觉的行为描写,孩子气的描写可谓细到极致。“仰起头”“甩打”“跑进”“嚷着奔进”,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像是刚开启闸门泄洪一般,势不可当。“我”盼下雨穿新雨衣之心情已经压抑太久,确认下雨真的下雨了,便如一匹被释放的野马般,其兴奋、喜悦,无须“言”表。

    2.细腻的语言描写凸显跌宕起伏的心理刻画

人物的行为举止是看得见的,语言是听得见的,唯独心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

行为举止和语言又是心理活动的外显。换言之,有什么样的言谈举止就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在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同时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会让读者感到言谈举止的真实、人物性格的可信。

“盼”的心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我”的心情变化。这些心情,有些直接挑明,如“兴奋”“生怕”“不声不响”“担心”等,但更多的是通过“我”的言谈举止和所见景色间接衬托出来的。例如——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再如——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再如——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还有——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这些心理细腻而真实,就像是我们儿时的影子,紧紧地揪着读者的心,让人感同身受、可感可学。正如钱理群所说,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1】,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和品位。

二、文学解读——聆听文本背后的故事

短篇小说《盼》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后来在人教版出版的《盼》文章后附着了篇名为《期待之美》的文章,她曾坦言“《盼》在近些年不断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教辅,主要得益于这是一篇从生活出发的小说吧。然而,写孩子是极不容易的”。“文学是从生活出发、从人心出发的事情,写作者须善于储备并调动、筛选自己的生活库存,须首先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让你的故事走进读者的心。”同时,她还指出“力求人物性格或从对话中走出,或从心理变化中凸显,避免华丽辞藻的堆砌和概念化描写。小说结尾时,不再是我推动着叙述节奏,而是主人公的心理节奏和行动节奏牵着我的叙述在走。”

【2】显然,《盼》中的主人公这一小说里的人物,被铁凝写活了。

这篇短篇的创作是基于作者儿时对父母的“凤凰牌”自行车的盼为原型写的。可见,文学是的确源于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从创作者角度,一起来看看作家铁凝是怎样教孩子写生活小事的。

本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除了以上特色,还使用了大量叠词:“扁扁的、窸窸窣窣、凉冰冰、安安静静、瓦蓝瓦蓝、沙啦啦、厚墩墩、嘻嘻地、瓶瓶罐罐、满满当当、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让我们不禁想起了大作家萧红儿童视角笔下的《祖父的园子》,都在通过使用叠词来表现孩童语言。这般表达非常符合儿童的语言风格,随处透露着清新可爱,更加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以上是我从两个角度,对于《盼》一文进行的文本解读。浅薄之见还需要汲取更多指点。最后,我想用铁凝的话来结束本次文本解读。“文学应当有照耀人性光辉的力量,有唤起人类向好之心的魅力,不论你是讲述了一个孩子,或者描绘了一群成人。这样的文学才有可能产生阅读的价值,而阅读其实是人对自己、对生活、对人世、对未来,更美更广阔的理解、想象和期待。有积极期待的生活是美的,是有光泽、有力量的。”希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能和我的孩子们寻找到更美的文学期待!

注释、参考文献:

[1]厉黎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永远的追求[J].文学教育,2009,(02):45.

[2]铁凝.人教版盼——作家和你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