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3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李欢

中共杞县县委党校 47529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后,党中央再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系统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一、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和推进脉络

(一)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科学论述和全面分析,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主体来看,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全体农民。一方面全体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全方位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另一方面全体农民是乡村振兴成果的受益主体,要全方面地享受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成果

动力来看,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农民的内生动力。依靠外援扶持只能满足和解决一时之需、一时之困。只有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内容来看,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全方位的振兴。其中,产业文化为的是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而人才和组织振兴则是为产业、文化和生态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内涵。

路径来看,乡村振兴就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强调融合互动和共建共享,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过程来看,乡村振兴是中长期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分三个阶段,历经33年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

目标来看,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基本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的推进脉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来解决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把握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包含了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有党内法规保障、有日益健全的法治保障、有领导责任制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作支撑、有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的部署安排、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也有对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的全面谋划,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了具体部署,搭建了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二、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相匹配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同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首先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个任务现在已经完成;其次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最后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三个阶段战略安排是一致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阶段任务后,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到2035年和到2050年的奋斗目标。可以发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骤安排,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相适应相匹配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现代化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城市是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火车头”,乡村则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二者是互补互促、互利互融的共同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城镇化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压舱石”、农村“战略后院”的作用,加快三农发展,使乡村与城市同步实现现代化。只有我们把三农这块“短板”补齐了,国家现代化才是完整的,所以说,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第一代领袖们都是搞农民运动出身,他们关注的是农民问题。建国后,历代领导人都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毛主席当时就说过,“以粮为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等。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历史一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坚持为农民谋利益,坚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共产党人以不变的初心兑现誓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从乡村走来,必然不能忘记振兴乡村,我们曾经都是农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能落下农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成功的实践和发展的理论持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前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下,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向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面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工农城乡关系调整上的又一次飞跃,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群体整装进入现代化的实践,也将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三、准确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保障。首先,要健全党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完善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让党的全面领导成为统筹协调乡村振兴工作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其次,要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村情民情,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越是密切联系群众、心系农民利益,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就越牢固,农村各项工作就越能打开局面和赢得主动。最后,要培养造就一支热爱“三农”工作的干部队伍。领导干部的农村工作本领、“三农”工作经验,会深刻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需要各级主要领导干部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有了组织振兴的保障,中国式乡村振兴就有了“主心骨”。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找准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快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国情的一大主要特征,它不仅意味着发展任务繁重艰巨,而且还意味着面对我国区域差异化和不平衡的巨大挑战。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方位,标识了乡村现代化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就是要对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阶段目标,因时制宜,重点是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的动能转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今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讲话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如因地制宜打造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等。"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产业梯度转移是个趋势,各地发展特色产业时要抓住这个机遇。总之,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杞县乡村振兴局在杞县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的工作计划中,对于“培育提升产业”不断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全面提升村民现代化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重点是要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而要发展好乡村现代生产力,关键是要靠能人带动。当前,不论是科学技术赋能乡村生产力,带动农业生产率提升,不论是数字乡村助力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平等流动,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也不论是乡村建设、村民参与和有效治理促进乡村宜居文明,都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带领。不仅需要本土人才,而且需要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也需要科技人才下乡。村庄发展的一个核心主力是人。一个村庄发展起来都是依靠人。原来在城市打工的一些人回到了家乡,这些人眼界开阔,又有能力,地方政府再给予支持,很多村庄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所以,如何将乡村本土化人才吸引回来建设家乡,这是乡村振兴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期实施为人才下乡提供了重要渠道,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各方面人才下乡支农的政策力度,特别为青年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宏图创造条件,持续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优秀乡土文化内化为村民的精神风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灵魂。我国长期农耕文明积淀的地域乡土文化,凝练成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遍布全国的中国传统村落,是祖国大地上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底色。在大力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积极保护、赓续传承好乡村文化遗产,对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和古树名木等心存敬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宜居生活有机结合,明理家国天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拥有乡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贯彻“两山理论”,实现生态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是基础。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其他发展都缺乏了根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指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共生”,既要体现和尊重人的“生”之所需,又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再“生”之力,从而达到“共生”。在涉及乡村地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决策过程中,谨慎思考并区分开发利用之所“需”和所“要”以尊重和敬畏来对待乡村的生境。生态振兴从大的角度来说,就是想让农村恢复成有青山、有绿水、有乡愁的地方。实际上,生态振兴就是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甚至讲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落实生态宜居,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现在,我们的村庄的生产生活是一体的。所以,生态宜居从小的角度来说,是对村庄小环境进行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