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施工图设计管理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0
/ 2

基于建筑施工图设计管理优化策略

钱蔚

武汉市燃气热力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 43001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加快,建筑也越来越多,建筑的造型设计、装饰设计愈发多元化,受此影响,标准施工图集的节点已日渐不能满足施工需求,需要更多的施工图设计优化和细化的节点来引导施工。随着各专业间更加默契的配合与沟通,节点设计一步步完善与优化,更贴合实际、便于施工、节约成本的优良节点正在大量被推广使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图设计管理;优化策略

引言

建筑施工图设计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一环,施工图设计主要就是指将设计意图更为具体、准确的以施工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施工图设计是在完成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再从整体上对施工建设所涉及的一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补充和完善,使施工参考数据更加趋于精准化,并且把各部分的构造再加以明确,协调和解决在施工中有可能出现的流程或者是环节上的矛盾和冲突,编制出一套完整的、可依据性非常强的施工图纸和有关文件。当前在工程设计领域,随着一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如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对建筑施工图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管理,使工程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图设计管理特征分析

建筑施工图设计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第一,动态性。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对施工工艺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对于建筑功能也有着密切关注,但从项目功能决策人的角度来看,因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前期设计阶段并未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功能要求,从而使得功能决策和工程施工实情并不相符,导致施工环节变更情况的出现;第二,协调工作量较大。由于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阶段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各专项设计中的技术关系较为复杂,这则加大了建筑设计难度,需设计单位进行多方面协调。

2建筑施工图设计管理的常见问题

2.1设计说明问题

就建筑工程而言,施工图设计内容比较多,涉及住宅建筑、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商业、体育、商业建筑等,建筑结构形式不同,设计要求、设计参数、设计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在施工图纸设计有清晰明了的说明,以方便后期施工人员准确识图,降低工程变更发生的概率。一张完整的施工设计图纸中,包含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如在合同约定上,要求乙方充分理解设计图纸及内容,如果是乙方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损失,需要其自行承担。但是在实际中,一些企业招聘的施工人员为农民工,其对施工图设计意图理解不到位,思想认知存在偏差,可能在操作上出现一些问题,从而造成施工返工,不但会影响施工进度,也会无形中增加施工成本。并且,部分设计人员设计的施工图描述不清晰,如对建筑安全性描述不够全面,项目描述不准确。

2.2设计图纸问题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图而言,其主要图纸内容之一即为文字说明,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建筑,其施工图说明至关重要。如果以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知施工图设计人员往往从工程项目施工层面出发展开实际设计工作,而对文字说明内容缺乏重视。通过分析现阶段研究数据可知,建筑工程施工图中仅仅有着笼统的文字说明,而且文字表述较为简略,没有以文字形式说明工程项目的核心施工内容或者图例内容,继而导致工程项目施工图失去施工作业的指导性意义。除此之外,考虑到部分施工人员不具备施工图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施工图具备科学性及合理性的情况下,如果缺乏详细的文字说明,依然无法在工程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而这也是现阶段中国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3细节问题

工程图纸设计内容多,任何一个细节管理不当,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设计效果,如何将建筑工程项目中设计到每个细节,全部考虑到位,是施工图纸设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该对建筑细节位置科学把控,如各个专业之间交流不够深入,使得设备没有摆放在对应位置,在施工图设计方面,对于重要施工环节缺少综合考量,设计不到位。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设计,保证施工图设计结果符合工程建设要求,保证施工图设计质量。在建筑施工图纸设计环节中,如果细节考量不到位,或者和设计人员思想不吻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偏差,影响施工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设计人员考量的因素不全面,在工程设计过程中主要主观意识影响,没有注意其他细节,如建筑功能协调等,使得工程整体质量下降。

2.4节能设计以及设计效率等方面问题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文件,应具有前瞻性,能够立足于时代前沿,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建筑设计,而不是滞后性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图纸具有时效性,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可能应用到多元化的先进技术,而是具体的某项技术,但是作为指导后期建筑施工的设计图纸文件,应考虑全面、详细。通过阅读一些建筑设计科研成果可知,当前的建筑设计理念冲上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中应融入节能、绿色理念,才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但是从目前我国具体的建筑设计来看,建筑施工图设计并不注重节能、绿色,而主要考虑的是施工成本、施工效率等问题,所以导致建筑施工不环保的现象,甚至一些建筑施工为了节省成本,采用劣质的涂料导致释放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有毒物质,这对保证居民居住安全极其不利。此外,当前建筑工程盲目追求效益最大化,要求建筑施工图纸设计快,保证在最短时间在完成施工,但是施工图纸设计和效率往往呈反比,施工图纸出图效率越快,考虑的细节内容越不全面,导致施工图设计图质量低,无法满足具体施工需求。

2.4设计人员技术不足

虽然在工程图纸设计中也是应用很多先进技术,如CAD绘图技术、CAE分析技术,以及BIM设计技术。但受到现有设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系统软件功能的影响,在实际设计中并没有发挥出这些新技术和软件的优势,发生了设计数据不准确,设计和实际情况相差比较大的问题,出现了多次工程变更,耽误了施工进度,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3建筑施工图设计管优化策略

3.1加强对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与审核

项目设计阶段,企业通常需要对工程的需求、设计方案与图纸进行管理,为提高设计管理水平,企业需要付出诸多努力。在需求设计阶段,企业应分析工程项目的主要建设任务,初步考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在方案设计阶段,企业需要制作专业的方案设计书,提出针对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项目进度安排、造价方案的详细计划书,并由项目负责人、设计师及企业管理决策人员等进行审核,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在整个设计阶段,工程的各项设计方案需经过不断修改、审核,以确保设计内容符合国家设计标准要求和实际需求。

3.2设计细节方面

对于施工图纸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可以交由施工监理部门进行审核,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施工图执行率,也能对施工设计细节进行处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除此之外,在工程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建筑风格、立面效果等方面,加强细节设计与管理。部分设计防范由于比较重视外观,没有强调其实用性,在工程设计中给工程建设带来阻碍,甚至会出现施工图设计问题。所以在工程设计中,除了要注重建筑外观之外,还要根据工程现场情况,从细节入手,结合建筑各个环节功能要求科学设计,如消防、无障碍通道等。设计人员需要提高思想认知,将施工图设计工作落实到位,加强设计管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管理水平。

3.3优化总平面图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筑施工图设计出现了总平面设计不全面、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鉴于此应从以下方面对建筑施工图设计进行优化整改:第一,树立总括性、统筹性的设计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施工图设计人员,应具备统筹规划的意识,能够立足于整个建筑方案设计,整体施工情况来进行统筹设计,避免出现间断性、片面性的设计,影响整体建筑施工效果的实现;第二,要树立安全意识,居住安全应是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消防安全设计、出行安全设计等问题,满足居住人员日常居住需求。比如消防坡道、出行坡道的设计应保证宽度、长度;紧急疏散的通道应满足国家规定的消防要求,确保满足消防需求;消防登高场地宽度应在8m,长度应在15m;消防登高地和外墙应在5m以上,15m以下,以此保证消防基础设施能够进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消防通道的设计应和整体设计相和谐,在满足消防通道设计要求的同时,还应注重景观、绿化,以此保证设计效果。

3.4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设计人员作为建筑设计的直接参与者,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直接决定着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因此,设计单位应加强设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开展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来进一步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在培训活动开展阶段,设计单位应当向设计人员传授当下最为领先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手段,使其能够在设计工作开始时将所学知识合理引入到其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建筑设计质量及效果。同时,在培训活动结束后,设计单位还需对设计人员进行考核培训,以通过考核工作的开展,来充分明确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设计理念及专业技能,在根源上有效提高设计者的专业素养,进而确保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优化管理工作,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各个方面做出平衡,寻找平衡点,在各方工作合力的推动下,消除施工、运营期间的安全、质量隐患,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各方收益。设计优化管理从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对设计图纸进行优化,并开展多方位的科学论证,从而达到经济可行、方案合理。

参考文献

[1]黄晓冬.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质量管控体系探索[J].建筑设计管理,2021,38(11):67-70.

[2]郝梓任.浅谈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J].居舍,2021(17):165-166.

[3]王必丰.改革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管理制度的若干构想[J].建筑,2021(0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