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外科治疗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0
/ 2

牙槽外科治疗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分析

苏世平

呼和浩特华医口腔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目的分析牙槽外科治疗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方法:将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之间在本院接受牙槽外科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样本,总计60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牙槽外科治疗患者进行分组,接受传统拔牙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常规组,接受微创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研究组,并设置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口腔健康情况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结果: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为,研究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分析结果为,研究组总发生率较低(P<0.05);口腔健康情况的分析结果为,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牙槽外科治疗的患者来说,应利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微创技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口腔健康情况,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牙槽外科治疗;微创技术;应用效果;有效率;分析

在牙槽外科治疗中拔牙属于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拔牙治疗可以将阻生智齿或其他患牙拔除,这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口腔健康情况。临床实践表明,牙槽外科治疗患者极易发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频发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还需为患者选择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主张在牙槽外科治疗患者的治疗中引入微创技术治疗[1]。为了探究牙槽外科治疗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此次研究纳入了60例患者开展调研,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定的起止时间为2022年2月-2023年2月,观察样本为就诊于本院的牙槽外科治疗患者,共计60例,分组方法选定为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有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5-53岁,年龄均值(38.35±1.33)岁,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6-52岁,年龄均值(38.33±1.34)岁,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拔牙治疗的各项指征者;(2)积极配合治疗与调研者;(3)可以无障碍沟通者。

排除标准:(1)伴有拔牙禁忌证者;(2)伴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功能疾病者;(3)伴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拔牙术治疗:利用阿替卡因对患者的舌神经、颊神经以及齿槽神经进行麻醉处理,对牙槽骨与患牙之间的间隙进行敲击,通过杠杆作用撬出患牙,拔除患牙后清洗消毒牙窝,之后进行复位同时将软组织进行缝合。手术完成后患者需在牙窝处放置棉球,通过咬紧半小时的方式进行止血处理。

研究组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该组患者的麻醉干预方式与常规组一致,利用计算机无痛麻醉仪来为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利用高速涡轮牙钻来将患者患牙的牙冠去除,利用微创拔牙刀来将患者患牙的牙根处撬起,当患者的牙根发生松动后将患牙拔除。针对患牙存在双根或多根的患者来说,需利用涡轮钻将其拔除,拔除患牙后对患者的牙窝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彻底清除牙窝内的残留碎片,术后处理方式与常规组一致。

1.3评价标准

1.3.1临床治疗效果测评

测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测评等级包括有显效、有效以及无效等3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0×100%。

1.3.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测评

测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牙槽外科治疗患者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有切口感染、张口受限以及疼痛等。

1.3.3口腔健康情况测评

测评患者口腔健康情况之间的差异,测评指标包括生理障碍、生理性疼痛、功能限制、社交障碍以及总分等,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口腔健康情况越差。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X2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测评,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测评(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30

26(86.67)

2(6.67)

2(6.67)

28(93.33)

常规组

30

19(63.33)

2(6.67)

9(30.00)

21(70.00)

χ2

-

-

-

-

5.454

P值

-

-

-

-

0.019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测评,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测评(n,%)

组别

例数

切口感染

张口受限

疼痛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0

0(0.00)

1(3.33)

1(3.33)

2(6.67)

常规组

30

2(6.67)

4(13.33)

3(10.00)

9(30.00)

χ2

-

-

-

-

5.454

P值

-

-

-

-

0.019

2.3口腔健康水平测评,详情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口腔健康水平测评±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障碍

生理性疼痛

功能限制

社交障碍

总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0

5.31±1.21

2.13±0.34

6.44±1.41

2.34±0.12

5.02±1.22

2.12±0.15

4.11±1.13

2.34±0.45

21.29±1.31

7.34±1.21

常规组

30

5.27±1.22

3.21±0.31

6.31±1.31

3.34±0.11

5.03±1.32

3.49±0.23

4.12±1.32

3.34±0.55

21.31±1.28

12.31±1.22

t值

-

0.127

12.856

0.369

33.646

0.030

27.327

0.031

7.707

0.059

15.842

P值

-

0.899

0.000

0.712

0.000

0.975

0.000

0.975

0.000

0.952

0.000

3讨论

牙槽外科治疗在口腔科十分常见,而拔牙则属于口腔科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术。在进行拔牙手术治疗时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其主要来源于邻牙阻力、根部阻力以及冠部阻力等[2]。以往临床上在牙槽外科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为传统拔牙技术,临床实践表明,传统拔牙技术主要是利用锤击牙体登喜,并利用凿骨分冠根以及劈牙,手术期间经常会因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挤压并冲击颌骨,从而震荡患者头颅,从而造成较大的损伤。与此同时,传统拔牙术还会损伤患者的局部组织,并引发局部疼痛、肿胀以及出血等情况,并导致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发生较大波动,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治疗依从性。除此之外,传统拔牙术经常会损伤患者的邻牙以及牙槽嵴,这导致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现阶段,临床上主张在牙槽外科治疗中引入微创技术治疗,微创技术更加注重拔牙的舒适、无痛以及美观,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方面效果十分显著[3]。此次研究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的研究组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口腔健康情况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牙槽外科治疗的患者来说,应在其治疗工作中引入微创技术干预,其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谭亚妮.浓缩生长因子联合微创技术治疗对牙周炎垂直骨缺损患者牙周指标、牙槽骨缺损深度、牙龈退缩程度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3,8(12):190-194.

[2]喻宁媛.微创技术在牙及牙槽外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8):55-57.

[3]刘子辉.微创技术拔除阻生智齿对患者疼痛及牙槽完整度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0,26(2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