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环境下高校机械类专业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0
/ 2

智能制造环境下高校机械类专业改革探索

王福豪陈永芝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430200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一流的制造工业是我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建设世界强国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制造业创新升级、新兴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跨领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智能制造发展为主要目标,深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对高校机械类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成为制造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校机械类专业;改革

1.机械类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智能制造环境下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新兴制造技术的支撑,而制造技术的进步需要工具、技术与人才的共同作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择业时会转专业或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初就放弃报考机械类专业。中国统计网相关数据显示,传统机械行业从业者整体的工作环境、收入远远比不上新型互联网从业者,致使传统机械行业从业人数逐年减少。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机械类专业人才及相关技术支持,但在升级初期很难获得足够多足够好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人才缺口影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效果。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一工难求的状况客观上迫使工业智能产业化加快落地的进程,尤其是设备制造商对可持续无人化和远程运维生产设备的需求明显增加。各大小制造企业为提高自身产品质量,迫切需要远程检测来辅助获取信息,也需要得到解决相关设备维修、保养等问题的远程服务,然而却缺乏相关人才进行相关操作。目前主要矛盾集中在机械类专业人才虽就业机会较多,但其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普遍较差;既具有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又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失,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2.智能制造环境下高校机械类专业改革举措

2.1.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应重视提高产业界的参与度。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课程内容和技术发展的有效衔接,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接轨,加强企业实践配套教材建设和教师专业实践素质的培养,推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由传统机械制造专业向智能制造专业转变,培养出与当前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降低企业前期人才培训的成本,支持智能制造业的更好更快发展。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保证学生获得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目前校企合作这一措施在很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与山东某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充分发挥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优势,将企业的生产设备、先进技术与校内课程相结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校内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机结合,成功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展,实现了学院招生与工厂招工的同步推进。但是就高校而言,校企合作多数还停留在将优秀毕业生推荐到相关企业实习培训这一层面。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实训环节为切入点进行落实。将实训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企业为主场,高校与企业协商合作后,直接派遣部分优秀教师、学生进入企业,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线进行观摩、操作学习;另一部分是建立高校实训基地,高校提供实训场地,企业提供部分设备、技术和进行相关人员培训,对所需生产环节和技术进行复刻,并在高校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企业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节。

2.2.积极求变,完善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

各高校每年都会针对毕业生的预期市场需求调整新生的培养方案,一般是以四年为单位进行较大幅度的改进。相关高校为适应当下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新增了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已获批设立智能制造专业。这一新专业在传统机械工程专业基础上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的在于从培养单一的机械工程师转变为培养能满足智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着力于相关智能产品设计、制造和运维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比如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机械工程师,而智能制造专业是以机械工程专业为基础导向,培养机械、控制、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具备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应用、管理和创新以及获取信息、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新一代制造业智能产品和装备的设计、生产线研发,智能系统管理及智能服务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虽然多所高校陆续新增了智能制造专业,但由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同,且目前市场上智能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较少,对于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体系是否符合行业需求还有待进一步考量和反馈,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内容还需进一步优化。

2.3.主动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

高校机械类专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机械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与传统机械工程学科交叉结合的教学。二是采用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模式)对机械类专业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以传授机械产品设计知识和培养相关专业能力与素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过程性考核,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从而推动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实现培养知识面宽,富有人文精神,具备机械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能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缺乏既具备工程实践的综合能力,又具备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因此,高校中的机械类专业要积极主动地为制造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关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职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机械工程为主,以以智能制造为导向高素质”“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机械类专业中,教师应该持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让自己能够持续地接触和了解到行业的前沿技术,并将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传递给学生。机械类的毕业生要始终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不断进取的能力,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涛,袁静,熊巍,杨义,徐刚,徐攀.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1,(04):210-213.

[2]浮宗霞,陈凡.地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