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区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1
/ 2

儿科病区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

何阿敏

井研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及对策。方法:研究以设定范围2021年12月-2023年1月展开,纳入观察对象46例儿科静脉输液患者入组,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被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n=23),一组被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n=23),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输液治疗期间感染、局部血肿、静脉炎、回血致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家属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较多,需予以患者风险护理管理,以有效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对策

引言

对于年幼的儿科静脉输液患者而言,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血管脆性较高,且治疗依从性较差,一旦发生医护意外事件,患者可能会出现针头滑落、渗血、回血致堵管、静脉炎等不良事件,这不仅会影响输液治疗的临床效果,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引发医患纠纷。所以,做好患儿的护理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儿输液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输液护理管理和协作是至关重要的。以此为起点,本研究从护理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46名儿科静脉输液患者的反馈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对46名儿科静脉输液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n=23),另一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n=23)。两组均在实施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的前提下进行临床护理干预,并对各项指标情况予以记录与统计分析,对比不同时间段内两种方式所产生效果差异。在观察组中,男性人数为13人,女性人数为10人,年龄介于4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0.86)岁,其中肠胃消化疾病患者有14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9人;在临床上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对照组中,共有14名男性和9名女性,年龄在5个月至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9±0.88)岁,其中13例患有肠胃消化疾病,1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通过病例资料输入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1)在患者接受输液治疗之前,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热情亲切的态度询问其护理需求和是否存在任何不适,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评估其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并请求患者的家属积极参与护理,通过语言鼓励、肢体安抚和动画播放等方式减轻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输液治疗配合度;(2)在输液过程中,对于儿科患者而言,由于其血管条件和血液循环状态较差,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应优先选择粗直血管进行操作,避免关节部位的干扰。同时,输液速度应受到严格控制,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穿刺点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此外,由于部分患者穿刺点皮肤较薄,血液壁较薄,输液速度应尽量慢,适当延长输液时间也是必要的;(3)在输液后的护理过程中,当吊瓶内的液体完全排空时,应当及时拔出滴针,以避免空气进入,从而避免引起任何不良反应;输液完毕后将针头拔出,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并嘱咐病人及家属维持对穿刺点的按压5~10min。

在输液前,做好输液前准备工作,并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对输液完成后的患者进行注意事项的指导,这是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管理。

1.3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感染、局部血肿、静脉炎、回血导致的管路阻塞等。

2结果

2.1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患者输液治疗期间感染、局部血肿、静脉炎、回血致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年幼的儿科静脉输液患者而言,由于其心智和身体机能的未成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医护人员,他们很容易产生抗拒和恐惧情绪,从而表现出哭闹、挣扎等不良行为,最终导致输液治疗中针头松动、脱落等不良情况,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引发医患矛盾。此外,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接受静脉输液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反应,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因此,对于儿科静脉输液患者,加强护理干预以消除静脉输液中的负面因素,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从而确保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风险护理管理,强调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并从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入手,加强了对患者的观察,为输液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预防了各种不良事件的风险。同时,通过对输液剂量的精准控制,我们保证了输液治疗的准确性,降低了静脉输液过程中漏液和错液的风险;同时还需要注重心理疏导和沟通工作,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进行静脉输液后,我们将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并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注意自身穿刺点的护理,同时请求家属积极配合,以有效预防穿刺点出血,从而全面提升患者家属对静脉输液过程医护服务的满意度。

考虑到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复杂性,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上需要重视儿科静脉输液期间的风险因素及其预防工作,以保证儿童输液质量及安全性。为此,相关人员应积极探索儿童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以提升护士对输液的认知和预防能力,降低与输液相关的错误和争议,确保儿童输液的安全性。此外,医护人员还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责任心,从而进一步保障儿童输液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儿科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多种护理风险因素,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以有效地降低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秋香.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J].饮食保健,2020,7(4):15-16.

[2]袁宁宁.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206.

[3]王亚丽,贺永杰,罗双莉,等.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