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1
/ 2

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曹梦茹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2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 1月—2022年5月,对于收治的面部肿物、瘢痕、外伤等致面部缺损患者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面部缺损部位、面积等,设计局部皮瓣修复,并对其进行了1年的随访,以评价其愈合情况,面部的外观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在96例创面中,Ⅰ期愈合94例,切口线条模糊,伤口愈合后外观良好,2例未能获得一期愈合的患者,在采取适当的措施后,均获得了完全的愈合,没有出现切口不良、外观异常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年,94例病人术区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病人对修复效果满意;有2例病人因手术瘢痕较长表示不满意。结论:应用局部皮瓣进行面部缺损的修补,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皮肤缺损;局部皮瓣;修复;效果

引言

面部皮肤缺损常常由外伤及各种皮肤肿瘤等原因造成,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外观,甚至心理健康。由于头面部是体现人体美感的主要区域,其器官功能和解剖结构都极为重要,其美观、功能、形态等都会对人的外在形象和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对面部缺损的皮肤和软组织进行有效的修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遵循面部分区原则下,维持面部形态特征和面部美学的基础上[1],运用不同的局部皮瓣对面部不同部位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其外观与功能效果均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对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6例面部皮肤缺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1名男性,55名女性;患者的年龄在1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皮肤缺损部位:额颞部24例,头部18例,鼻部16例,颊部15例,眼周12例,唇周11例;皮肤缺损原因:色素痣31例,基底细胞癌20例,乳头状瘤20例,外伤性缺损10例,鳞状细胞癌8例,瘢痕7例;

1.2方法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及患者缺损情况进行皮瓣修复,行局部皮瓣设计时需要以面部美容亚单位分区为原则,尽量顺皮纹方向,皮瓣不宜过窄过薄,并兼顾到血管的走向,皮瓣长宽比例原则上不超过 3∶1。采取局部浸润或全麻方法,对皮损实施一期修补,沿标记线切开,于SMAS层浅层分离皮瓣[2],将皮瓣旋转或者推近至缺损区域,供瓣区适当游离皮下组织后直接拉拢缝合,缝合时候注意尽量保持无张力缝合。根据创面大小决定是否放置引流。本组96例,采用菱形皮瓣65例,Z成形术11例,A-T皮瓣6例,V-Y皮瓣4 例,双叶皮瓣4例,大面积旋转皮瓣2例,鼻唇沟皮瓣2例,窄蒂狭长皮瓣2例。术后每日换药并密切关注皮瓣的血运,7-10天拆除术区缝合线,拆线后再用抗疤痕的药物治疗3-6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7天后有无皮瓣坏死、切口愈合;结果:手术后6个月至1年,对手术切口的愈合、周边组织的牵拉、于周围皮肤的色差、器官有无变形等进行了分析;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为三类: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2结果

96个病人中,94个病人的伤口达到I期愈合;1例患者有皮瓣末端焦黑、坏死,更换创面后愈合;1例患者术后伤口部分切口出现感染,换药后残余创面全部愈合;对96例进行了随访,其中93例皮瓣与周边皮肤的颜色没有显著区别,且修补区域的皮肤表面光滑,颜色与周边皮肤的颜色基本一致;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牵张变形,部分伤口的愈合情况不理想;在整体的满意度方面,94例病人对自己的外形轮廓和脸部的视觉效果都非常满意,有2例病人觉得术后的切口很长,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切口,不太满意。

3讨论

面部是皮肤肿瘤、黑色素痣、瘢痕等的好发部位,手术治疗后常常会出现皮肤及软组织的缺损,由于头面部本身就没有太多可以利用的组织,所以五官周围的组织稍微被牵拉会导致面部器官发生移位或者变形。如何在修复缺损的同时达到满意的功能及外观,是临床上治疗的重点。

一般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缺损的具体情况,选择直接拉拢缝合、皮片移植、埋置皮肤扩张器、局部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3]。直接缝合的方法简单,适合于缺损面积小、局部的松弛皮肤。在当前的临床中,皮肤移植被广泛应用,它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但对皮片的成活要求高,需适当的加压、制动,且修复后与周边皮肤有一定的颜色差异,供皮区还会留下瘢痕。游离皮瓣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手术,不仅要有相应的显微设备,还要有很强的操作技巧,所以在临床中操作难度较大。皮肤扩张器技术优点在于利用扩张好正常皮肤组织对缺损进行修复,手术后术区的皮肤颜色、质地等方面与原组织接近一致,适用于缺损面积较大的创面[4]。但是皮肤扩张器技术需多次手术,周期长,花费多。局部皮瓣利用缺损部位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及可移动性,通过调整局部皮肤的位置,以达到修复组织缺损的目的。由于供皮瓣区皮肤组织的色泽、厚度、质地均与受区比较接近,手术操作也较为简单,也是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在进行局部皮瓣重建时,皮瓣的设计非常关键,所以必须考虑到下列因素:①在术前,对损伤部位周边的组织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根据继发性损伤部位对周边的组织和器官的影响程度,对切口和瓣面的形态进行合理的设计。②选择与缺损区颜色和质地接近的皮肤组织,以最少的损伤换取最大的疗效,以利于缺损区的外形和功能的恢复;③手术切口的设计要尽可能地符合头部和脸部皮肤的纹理和皱纹,并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隐秘的切口,如发际线、上下睑缘、耳前缘、皮肤粘膜接合处等,以减轻或防止五官的错位;④皮瓣的长轴方向应尽量顺应血管方向。蒂部应落在主要血管的近心端,设计时应注意到转移过程中,蒂部不低垂,不会过分扭曲。⑤ 皮瓣切取后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收缩,故供瓣区的面积应略大于受区的实际面积,以防止皮瓣转移后张力过大。一般情况下,设计的皮瓣应大于受区创面的10%~15%[5]。如在术前设计供区皮瓣有时以正常侧对称的部位作为判定缺损创面范围大小的参考,可帮助较准确估计出所需皮瓣的面积。⑥手术结束后,适当的压力包扎,以减少堵塞的腔隙,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但是要注意避免压迫蒂部,压力不易过大。

在皮瓣手术操作过程中,应掌握正确的分离平面,在血运较好的部位设计较小的局部皮瓣时,因为真皮内和真皮下均含有较丰富的血管网,故仅保留一层薄薄的脂肪也足够保障血液供应。在形成较大面积的皮瓣转移时,由于皮瓣的主要滋养血管位于深层组织中,故需在筋膜深层分离切取,以保护皮下脂肪组织深层的血管网,保障皮瓣有良好的血供。因为皮瓣是一暂时缺血的组织,活力较差,不能耐受粗暴操作的损伤。因此,在皮瓣形成和转移过程中,还需要严格遵循无损伤操作原则,选用锐利精细的器械,分离、止血均需要细致准确,避免过度提拉、扭转或者挤压。

综上所述,局部皮瓣对面部皮肤缺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皮瓣设计灵活、存活率高、修复和美观等优点,临床上可以依据皮损的具体情况来选用不同的皮瓣,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涛,薛小文,王雷,等.局部皮瓣在191例面部创面美容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的应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 42(9):3.DOI:10.3969/j.issn.1000-4963.2013.09.027.

[2]陈增喜,张守俊.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DOI:CNKI:SUN:ZGZX.0.2010-06-039.

[3]陈胜津,黄辉强,陈丽芬.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手术缺损修复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21.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1.08.037.

[4]聂芬.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D].青岛大学,2020.

[5]孙红绪,王淯溶,刘少艳,等.手外伤带蒂腹股沟皮瓣术后感染坏死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美容医学, 2015, 24(12):3.DOI:CNKI:SUN:MRYX.0.2015-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