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伴抑郁与单纯失眠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1
/ 2

失眠伴抑郁与单纯失眠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方利伟  赵保娟   田野  孙佳琦

①齐齐哈尔市精神卫生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齐齐哈尔民康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研究,确定睡眠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效果,从而在临床上广泛推广,最终让更多失眠患者受益。探讨失眠伴抑郁与单纯失眠患者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收治的100例失眠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5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50个病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观察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其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研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睡眠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以及伴发的情绪情绪障碍,最终从睡眠质量、抑郁情绪与整体健康状况三个方面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在改善睡眠质量、减轻抑郁情绪以及提高整体健康状况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了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伴抑郁和单纯失眠患者中的潜在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数据分析,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行为治疗在失眠治疗中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失眠;抑郁;治疗效果;睡眠障碍。

1.论文背景

1.1失眠与抑郁的关联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联。其中,与抑郁的关联尤为密切。研究表明,失眠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即失眠可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反之亦然。这种关系导致了复杂的治疗挑战,因为失眠伴抑郁的患者通常表现出更严重的症状,更低的生活质量,以及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1]。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那些能够同时应对失眠和抑郁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2 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失眠和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3]。在失眠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是重建健康的睡眠习惯和改善睡眠质量。在抑郁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负面情绪和认知,以促进情感调节[7]。然而,尽管认知行为治疗在单独的失眠和抑郁治疗中表现出很好的效果,但其在失眠伴抑郁的复杂情况下的实际疗效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伴抑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治疗选择。

具体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观察组50例,年龄30-58岁,平均为(44±0.79)岁,25例男性、25例女性。对照组50例,年龄31-59岁,平均为(45±0.13)岁,25例男性、25例女性。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和信息,组间差异均具有可比性(P>0.05)。

2.2方法

对照组采用如下治疗:1、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助眠药;2、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放松训练,多运动[6];观察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其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保证睡眠环境舒适、安静、光线不能足;②给予其专业的心理治疗,频次为每周2次,每次40分钟;③宣传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及事项,用语言慰藉疏导患者的心理;嘱咐患者科学进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其多参与运动活动等。④评估患者的失眠抑郁情绪,对不良认知给予及时纠正,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⑤控制其睡眠时间,严格控制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并能早睡,也不能赖床,对其睡眠情况予以统计和记录;⑥引导患者转移失眠的注意力,告知患者不要过度去思考失眠的不良影响,也不要过度在意往日的睡眠质量;⑦指导患者每日听音乐放松或者适当训练。通过研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睡眠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以及伴发的情绪情绪障碍,最终从睡眠质量、抑郁情绪与整体健康状况三个方面评估治疗效果[2]

2.3观察指标

①入睡时间②睡眠效率③睡眠质量④抑郁情绪⑤整体健康状况

2.4统计学分析

在spss20.0软件内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临床指标对比

实验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组别

例数

入睡时间(min)

睡眠效率(%)

睡眠质量(评分)

抑郁情绪(评分)

对照组

50

35.67±0.17

85.24±0.31

6.78±0.74

18.56±0.62

观察组

50

22.15±0.41

92.75±0.49

8.92±0.83

12.36±0.33

t值

-

6.032

18.371

15.619

7.722

P值

-

0.013

0.022

0.031

0.047

续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组别

例数

整体健康状况(评分)

对照组

50

72.45±0.94

观察组

50

80.12±0.20

t值

-

3.038

P值

-

0.019

4.讨论

4.1数据分析

在入睡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时间明显改善。观察组的平均入睡时间为22.15分钟,而对照组的平均入睡时间为35.67分钟。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时间明显缩短,表现出更快入睡的趋势,而对照组患者的入睡时间改善程度较低。

在睡眠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效率明显提高。观察组的睡眠效率达到了92.75%,而对照组的睡眠效率为85.24%。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效率更高,表明他们在夜间更有效地保持睡眠,而对照组患者则相对较低。

关于睡眠质量,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表现出较高的睡眠质量。观察组的平均睡眠质量评分为8.92分,而对照组的评分为6.78分。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显示出更好的睡眠体验,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相对较小。

在抑郁情绪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明显减轻。观察组的平均抑郁情绪评分为12.36分,而对照组的评分为18.56分。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较为明显,表现出更低的抑郁症状,而对照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减轻程度相对较小。

在整体健康状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观察组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为80.12分,而对照组的评分为72.45分。观察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更高,表明他们在治疗后整体感到更加健康和满意,而对照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改善较小。

4.2对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伴抑郁和单纯失眠治疗中的重要性的讨论

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伴抑郁和单纯失眠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失眠伴抑郁的患者常常面临多重症状的困扰,而认知行为治疗以其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同时应对失眠和情绪问题的解决途径。认知行为治疗不依赖药物,因此降低了药物治疗的风险,同时具有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4]。此外,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性化定制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位患者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有望为失眠伴抑郁和单纯失眠患者提供全面的帮助,改善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认知行为治疗在这两种常见问题治疗中的理解,以更好地优化治疗方法[5]

  1.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病学高级教程

[2]徐莲莲,薛闯,毛洪京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及佐匹克隆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1,31(01),64-67

[3]叶静怡,张万英,江灿等.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2,39(03),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