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1
/ 2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

吴曾芬江伟雄 陈健  郑琪珊 陈丽屏

普宁市人民医院 广东省 普宁市515300

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应用23g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除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选取本院治疗的10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明显提高患者BCVA、提高mfERG一阶函数的1环、2环P1波反应密度,并显著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与术前的眼压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103眼中,裂孔完全闭合97眼,裂孔闭合率94.17%。随访期间,103眼均未发生眼内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应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裂孔可有效愈合,患者视力也能明显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黄斑裂孔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眼部相关原发性疾病及其他疾病未明显存在情况下发生的黄斑裂孔,该疾病多发于50~70岁老年女性群体,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显著,但病情进展至后期后,视物变形、降低中心视力等改变会出现,极大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时,手术治疗为主要方式,以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为标准术式,通过把病变区内玻璃体切向牵拉视网膜界面的作用尽量解除,使裂孔更好的封闭,促进术后视力状况改善。有研究指出,特发性黄斑裂孔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可获得高达89.2%的裂孔闭合率[2]。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10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23g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除术联合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选取本院治疗的10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其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最小值、最大值各为48岁、76岁,平均(60.38±5.54)岁;患病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25个月,平均(8.16±1.73)个月;单眼发病97例,双眼发病3例;黄斑裂孔Gass分期:Ⅱ期24眼,Ⅲ期37眼,Ⅳ期42眼;裂孔直径处于264~844μm之间,平均(358.26±36.42)μm。以上患者均符合相应诊断标准,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裂孔孔径做出测量,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模糊不同程度存在,且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等疾病患者,合并眼部外伤史患者,高度近视者,合并青光眼或眼压超过21mmHg者,合并明显白内障但未手术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23g玻璃体切割术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实施,将0.2ml曲安奈德注入眼内,通过适度吸力让玻璃体后脱离,彻底切除玻璃体后皮质;随后,在与黄斑中心凹1.5~2.0PD处利用内界膜镊子夹取内界膜,撕裂内界膜后,夹取撕裂部位边缘,将内界膜连续环境剥除,剥除操作中心点为黄斑裂孔,向着裂孔方向进行;术中,保持轻柔的操作,避免造成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周围确定无病变后,开展气液交换,填充C2F6或C3F8气体;把23g套管针取出,适当按摩局部切口,让其密闭,如有小气泡存在于结膜下,实施缝合处理,选择8-0缝线;患者如合并黄斑前膜,视网膜前膜同时剥除,如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时开展;术后,抗菌药物滴眼液、激素类眼膏常规应用,并监测眼压,若发现眼压过高,局部降眼压治疗及时开展,告知术后1~2周内保持俯卧位,嘱咐定期复诊。

1.3观察指标

术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结束前1d,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眼压,观察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函数的1环、2环P1波反应密度情况,将上述结果与术前做对比,分析治疗效果。观察裂孔闭合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眼内炎、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术后,明显提高患者BCVA、提高mfERG一阶函数的1环、2环P1波反应密度,并显著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与术前的眼压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时间

患眼数

BCVA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μm)

黄斑体积(mm3

眼压(mmHg)

mfERG一阶函数P1波反应密度(nV/deg)

1环

2环

术前

103

0.33±0.12*

410.95±52.43*

11.63±0.98*

13.91±0.92

57.58±15.39*

46.65±17.19*

术后

103

0.57±0.22

343.61±48.65

7.79±0.45

14.08±1.16

168.06±23.95

88.92±23.14

注:与术后相比,*P<0.05。

2.2裂孔闭合情况

术后至末次随访时,103眼中,裂孔完全闭合97眼,裂孔未闭合6眼,裂孔闭合率94.17%。其中,Ⅱ期24眼、Ⅲ期37眼均全部闭合,Ⅳ期42眼中,闭合36眼,4例缩小裂孔直径但未闭合,2例扩大裂孔直径。

2.3术后并发症情况

随访期间,103眼均未发生眼内炎等相关并发症。

3讨论

黄斑部前膜,也成为黄斑部视网膜前增生症,是一种增生性疾病,增生形成于视网膜内界膜与玻璃体膜之间,以黄斑区前纤维细胞膜为主要发病部位。从病因来看,黄斑部前膜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继发性黄斑部前膜,一种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研究发现,玻璃体细胞、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是前膜的主要来源[3]。现阶段,临床尚未明确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多认为密切相关于视网膜或玻璃体内细胞、自制发生异常,该疾病发生后,牵引性黄斑水肿、视网膜褶皱、血管扭曲等现象会被引发,导致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使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出现,而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是其主要的治疗指征[4]

一直以来,黄斑裂孔以玻璃体切割术为治疗金标准,但经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黄斑前膜会被特发性黄斑裂孔诱发形成,这对裂孔闭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随着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临床开展玻璃体切割术时,同时剥除视网膜内界膜,以能促进裂孔闭合,从而更好的恢复视力[6]。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来说,不仅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缺损,还存在黄斑水肿,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能一次闭合绝大部分裂孔,而术中将内界膜剥除后,玻璃体皮质切线方向牵拉黄斑中心的情况可得到有效缓解,利于显著减轻黄斑水肿程度,并随之提高患者视力水平[7]。另外,较多研究发现,特发性黄斑裂孔经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还能明显的减小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内环视网膜全层厚度,也能使黄斑区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8]

本研究发现,经手术治疗后,裂孔闭合率达到94.17%,且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黄斑体积、黄斑中心凹厚度及mfERG一阶函数的1环、2环P1波反应密度,说明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不仅能使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升高,同时能使视力功能明显改善,整体治疗效果较好。需要注意的是,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多见低眼压情况,主要导致原因为巩膜切口渗漏,本研究为防止此种情况,术中利用切口缝合方式处理可以切口渗漏患者,预防低眼压情况,而术前、术后眼压值基本相同反映出此种处理方式的有效性。另外,本研究随访期间未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说明联合术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特发性黄斑裂孔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时,可促进裂孔闭合及视力改善,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吴秋云,王军敬,杨志强,等.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09):1225-1226.

[2]钱龙奇,陈凡.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J].实用防盲技术,2022,17(03):100-103.

[3]赵帅,张婷,苏安乐.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不同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03):386-387.

[4]王晓霞,高丰玫,钱苗苗.内界膜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对比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05):97-99.

[5]胥利平,周明,孟祥俊,等.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的临床疗效[J].临床眼科杂志,2020,28(01):22-24.

[6]张卫营,张爱粉,刘江川,等.探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9,38(28):82-84.

[7]李海威.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3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0):16.

[8]单俊杰,曹国平.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8,26(06):48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