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气象科普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1
/ 3

加强气象科普的重要性

朱世宽

垫江县气象局

摘要:气象科普作为向公众传递气象科学知识的工具,承担着向公众推广和普及气象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的调查表明,公众对于防灾减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气象科普的影响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加强气象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气象科普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气象对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公众了解气象知识可以更好地适应气象变化,降低灾害风险,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加强气象科普的重要性,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大众生活需求、提升公众气象科普素养。分析了我国气象科普的发展现状,基于“太空天眼追日食”与“台风山竹”两件气象科普典型案例,分析了我国气象科普面临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气象科普的建议。

关键词:气象科普;科普内容;重要性

1 引言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引导和培养公众的科学兴趣,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气象信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服务于公众的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安排。气象部门要根据群众需要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更好地为民生服务。然而,公众对气象信息和气象知识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气象科普工作还有待改进。气象部门要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创新气象科普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气象信息与公众需求相匹配的目标。

2 加强气象科普的重要性

2.1 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

如何有效地防灾减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气象信息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企事业单位利用气象信息发掘商机,生产管理部门利用气象信息安排本部门业务活动。准确及时地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对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最近的调查,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在逐年减少。气象部门能及时向政府部门提供灾害预警、灾害信息等信息,有效协助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对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有效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具有重要意义。

2.2 满足大众生活需求

气象信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气象和气候的变化会滋生某些疾病,甚至加速疾病的恶化。许多流行病的分布和爆发也与气候条件有关。市民的日常饮食、衣着、使用、住房、交通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当天的气象状况。此外,空气质量已成为评价该地区宜居指数的主要指标。可见,气象信息已经上升到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掌握的信息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因服装的需求而日益增加。据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估结果显示,68.4%的城市公众为出行需要而关注气象信息,有31.7%的城市公众为安排个人活动而关注气象信息,有23.2%的城市公众为工作需要而关注气象信息。面对人们获取气象服务的频率和日益增多的数量,气象部门有责任不断开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产品,丰富传播内容,以更加多样化、高效的方式向大众提供产品,为工业生产和公众生活提供实用有效的气象服务。

2.3 提升公众气象科普素养

每年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是气象科普活动中最重要的交流活动。观众进入专业气象部门,与专业气象人员互动,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全国各地的气象部门也利用各种媒体向公众传播气象知识。无论是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还是基于网站、手机短信等新媒体。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定期网站推送、手机短信定制气象信息等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最新气象信息。气象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公众基于自身利益选择和接受气象灾害知识的意愿和主动性。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改革开放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成就,但由于教育落后和城乡差距巨大,许多人仍然存在封建迷信和科学素养低下的问题。气象信息的传播有效地普及了科学概念和知识,其科普有效地粉碎了各种邪恶和谣言。

3 我国气象科普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气象科普的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气象科普委员会、气象影视协作组和气象科普刊物相继成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气象台站的对外开放和气象科普的建设提上日程,进入二十一世纪,气象科普的工作重点转为向社会公众普及防灾减灾以及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工作的转变。创新媒体运营模式,整合新旧信息资源尤为重要。媒体行业应不断整合发展,加快自身融合发展进程,积极承担起传递信息、服务人民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微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官方政府影响力评估,包括沟通、服务、互动和认可四个方面。“中国气象局”官方微获公众认可,多次上榜。2018年和2019年,“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表现良好,排名第五和第六。2021年3月,官方发布的《2020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提到了2020年最具影响力的10大政府微博,其中中国气象位列第7名,深圳气象位列第10名。据微博数据中心统计分析,2020年十大热门话题中,与气象相关的热门话题比例分别为:分别是:“中国气象———日环食直播、中国气象———台风黑格比、中国气象———冷空气来了”。微博用户群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气象现象等话题在微博上持续升温。这些话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追踪和讨论,人们对气象知识的渴望也在逐渐增加。

3.2 气象科普典型案例分析

气象信息是我国可获得最广泛的信息,传播媒体或载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气象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气象科普行业也在不断创新。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3.2.1 “太空天眼追日食”大型直播效果

2020年6月21日,“太空天眼追日食大型直播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国家、省、市气象部门联合组织。自微博平台推出以来,直播已经吸引了近1亿人的关注。来自14个频道的现场信号让观众有机会从不同角度观看日环食的整个过程。当天,该话题在微博上被阅读9.2亿次,近10万网民参与了互动活动。大规模直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主要得益于官方微博的有效传播。一周之前,中国气象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就已经持续发布50条相关微博,为本次直播预热。直播当日,不同视角下日环食的状态为万千网友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国家空间气象预报台首席预报员、中国天文学会会员等专家全程实时解读,引领民众叩开了气象领域知识的大门。

“太空天眼追日食”的直播在微博上获得了广泛关注,评论和评论数量很高,达到47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官方媒体转发了该帖子。与日食相关的话题占据了榜单的主导地位,浏览量超过9亿次。其中#日微博频出,仅浏览量就超过2360万次。日环食直播在微博上名列榜首。直播日环食在微博上的流行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标志着气象科普形式的重大创新。直播的实时讲解拉近了主播与观众的距离。互动的即时性和直播的体验性,让观众对相关气象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对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科普服务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2.2 守粤待竹——直击超强台风山竹

守粤待竹——直击超强台风山竹,是充分利用综合媒体传播超强台风信息、普及防台风科学知识的又一成功案例。

2018年9月,台风入境,广东台山发生严重气象灾害。台风过后,风力达到14至16级,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国一些沿海城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广东南部、澳门、云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面临暴雨,部分地区将面临特大暴雨。

这一次,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综合媒体,首次向公众发布台风“山竹”的权威信息。台风登陆前两小时,广东气象微博、凤凰新闻、斗鱼等9个平台进行了3小时不间断直播,为公众提供广东各地区的实时信息。

直播结束后,各平台总浏览量超过320万,其中微博最高,达100万。本次直播有三个转发级别,转发用户总数达到1000万。以“@气象北京”为代表的第一层转发人转发244次,占总转发量的93.49%。数据显示,气象灾害传播的直播效果非常好。传播指数高达97.45%,转发量达数千万,引起广东气象网官方微博的关注。2018年,广东气象网官方微博也进入微博政务排名,荣获第三名。

4 我国气象科普面临的问题

4.1 缺乏对气象科普的重视,科普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对气象科普的重视程度都不高。气象新闻报道通常局限于气象预报和少数科普栏目活动,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期望。一些新闻报道开始关注具体气象科普知识的普及,而忽视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相关的人文关怀;一些新闻报道使用视觉隐喻来表达科学内容,不可避免地影响其科学准确性。要使一部优秀的气象新闻科普作品更具趣味性、可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并不容易。此外,大量气象新闻报道更注重对整个气象过程的客观表达,指出其危害性。然而,这些灾难性气象事件背后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原因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报道仅停留在表面,提供的章节和篇幅也有很大局限性。一些媒体缺乏创新思维和长远的议程设置,除了抢发布时间外,没有认识到气象知识科普的重要性,很少对这些极端气象气候事件进行跟踪调查,久而久之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科普宣传效果有限。

4.2 气象科普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未完全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均等化问题与近年来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残疾人基本公共教育和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气象科普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还可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到目前为止,该地区许多地区还没有将气象科普纳入当地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气象科普工作中,农村的情况是人力不足。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往往让员工心甘情愿却不愿意。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干湿条件明显。然而,灾害频繁,干旱和洪水突出。因此,将气象科普融入当地公共基础文化服务,有效帮助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各种损失,更合理地应对突发性极端气象状况,尤为迫切。

4.3 气象科普形式单调,科普内容水平不足

随着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气候变化引起了科学家、世界气象组织等全球性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气象科普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更全面的气象科普体系正在逐步构建。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一个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气象科普体系。气象科普缺乏创新,内容主要集中在常规气象介绍、气象突发事件等方面,很少与公共生活、农业旅游等方面相结合。全区气象科普网站平台建设滞后;气象科普场所数量较少,气象科普场所利用率较低;在危害社会经济和公众生命安全方面缺乏关注度低,缺乏长效机制。气象科普缺乏趣味性,形式僵化,互动性差,内容难以吸引公众注意力。

5 加强我国气象科普建议

5.1 构科普传播语态,提升气象知识传播的趣味性

传统媒体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而当今的媒体融合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让科普知识的传播语态发生了质变。虽然对知识创造的需求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对于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来说,他们不希望看到充满专业术语和数据的科普知识,更不希望看到指导和说教。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传播声音,重组和创新传统的气象数据和文本解释,增强互联网意识。通过强化气象知识核心,挖掘内涵,以多种形式传播气象信息科学知识,在新媒体背景下,改变传播视角、话语和结构框架,重构内容严谨严肃的叙事风格,以易于理解的隐喻晦涩的气象专业术语和常规语言,及其可视化,易于解构新媒体的节奏和互动共鸣点,在内容选择、叙事视角、表演技巧等方面改变声音形式,增强气象知识传播的趣味性。

5.2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创新气象科普工作形式

推进气象科普站和省级气象视觉产品实验室建设,开发科技游戏、VR智能预测、VR台风穿越项目等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科技产品。鼓励科研教育机构和气象社会爱好团体定期在科普场所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加强农村气象科学服务,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科学意识,提高农村气象知识水平,能积极抗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出现在各种特色农业中,这决定了气象农村服务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切入点,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将产品与地方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打造更多地方特色经济。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就要深度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与时俱进,创新气象科普工作形式。丰富气象科普工作形式,突破传统宣传方式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气象科普”模式,搭建气象科普新平台。

5.3 重视新闻选题,丰富气象科普内容的创作

气象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贴近大众日常生活、与受众密切相关的气象新闻话题,往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高气象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极端气象气候事件的强度显著增加,形式复杂多变。在报道大型极端气象事件时,不仅要关注降雨和风力,还要关注背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深层次问题和连锁反应,关注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拓展思维。例如,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产量下降,作物布局和分布的变化,以及水资源的缺乏,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气象部门要创新气象科普形式,丰富气象科普内容,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内容、可见的活动载体、学到的具体措施、学到的基本技能,将气象科普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建设生命安全线的习惯。气象科普要有规律,要多样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普工作。

6 结论

气象、气候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数量继续增加,增加了预防重大气象灾害风险的要求。气象也成为公众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气象科普是以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为基础,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特别是基层传播相关信息。其中的科普属性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加强气象科普的重要性,包括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大众生活需求、提升公众气象科普素养。分析了我国气象科普的发展现状,基于“太空天眼追日食”与“台风山竹”两件气象科普典型案例,分析了我国气象科普面临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气象科普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丹.如何加强气象科普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效果[J].绿色环保建材,2021(1):2.

[2]付铭.于静.新媒体时代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气象,2021(3):43-45.

[3]郭东艳.淇县气象科普活动推广模式创新思考[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6):2.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6.050.

[4]韩丹.新媒体时代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家参谋,2020,No.666(17):151-151.DOI:CNKI:SUN:NJCM.0.2020-17-138.

[5]李晋.跟随风云的脚步揭开气象神秘的面纱[J].中国科技教育,2020(7):2.DOI:CNKI:SUN:KJJY.0.2020-07-019.

[6]刘佳颐.分析气象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1(2):1.

朱世宽,男,1971.09、汉族、重庆垫江人、大专

研究方向:气象服务与应用(含气象科普);工作单位:垫江县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