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舒成惠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516023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建立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不仅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它还可以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为高校培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充分发展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总体而言,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教育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课程;协同效应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实难点

1.1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认识不够充分

高校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充分,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对于课程思政育人的理解不够深入,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缺少可操作性,从高校的层次来进行统筹领导是不可取的。从学院的角度来看,学院领导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并不重视,只是简单地传达了学校层面上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有些学院对课程思政的实质建设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学院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时,也存在着不够健全,无法将其付诸实施的问题。许多学院都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对思政教育的主体,因而对思政教育的主体意识认识比较片面和僵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学和教学的主体,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深度会对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他们只注重教授自己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不注重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所以在学科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并不十分显著。

1.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缺乏统筹管理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并对其进行整体管理。当前,在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全员受教育,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将思政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全员全面教育是思政课程协同教育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高校缺少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一管理,导致管理碎片化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很难将协同育人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和专业工作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需要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的体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纵向涉及学校各级部门,横向涉及学校各中专院校和教师的系统工程。这需要认真协调和详细规划。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思政教育就很难实现全面开花。这就要求课程设计、教学部署等方面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首先,必须打开突破口,然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最后,必须加以复制和推广。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对策

2.1统筹规划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要充分发挥党委的凝聚人心、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下去,要加强对大学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中国特色高校教育指导思想为视角,以“三个全面教育”为牵引,健全“党委领导,行业参与,教务领导,思政指导,全员教育”的教育系统,强化各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创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及激励机制。明确了工作思路,形成了有力的带动措施,并出台了有关文件,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持续深化“课中思政,人人教育”的格局。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两个层面上,由学院党委书记作为主导,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等部门的优秀人才整合起来,对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教育的政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促进工作的开展,我们特邀请了一些专家和学者,就新一轮的思政工作开展专题讲座。对合作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制定,对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的作用进行明确,将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作用发挥到最大,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强化,对理想信念进行培养。真正实现文化道德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2.2增强协同育人意识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增强主体意识是前提。只有加强高校领导和管理层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才能从制度和资金两个方面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进行。增强各科教师对思政协同教育的认识。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主体。各专业类别的教师,其思政工作的层次,会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必须提高各学科教师的素质。要不断地、经常性地加强对学科教师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素质。学科教师只有通过对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思政理念与人的心灵、头脑和灵魂结合起来,将思政的内容和学科的内容进行密切的结合,才能将思政因素恰当地融入学科的教学中。因此,必须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动态性,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要在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时,要针对各学科、各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创新与发展。在某一科目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外,还应将情境教学、讨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教育的创新中,提高各级教师的主体性是实施合作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2.3完善育人保障机制

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搭建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平台,突破高校思政课程、通识课与专业课程的隔阂,要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进行综合协调。要完善制度配套,进行制度创新,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校要坚持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颗粒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政素质并驾齐驱,对这两个方面给予合理的考虑,并在学生评教、教师评课、同侪听课等评价体系中设立“德育”指数。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不能只有创新没有反馈,只有执行没有反思,因此,建立一个畅通、方便的监督反馈机制,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对监管与反馈机制进行创新。监督反馈要做到责任到人,要让教师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反馈渠道,而且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要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评估体系,破除“五唯”,立德树人,保持教育的初衷,营造一个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育人的良好体制环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满意度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学生培养的质量,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协同设计,更需要制度保障。通过建立整合、监督、评估和激励等系统,我们确保协作模式的有效运行,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导向,并将其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相结合。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课程思政教师培训计划,进行教师培训,建设一支理论扎实、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思政教师队伍。要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让他们明白,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要改变过去教师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价值教育的思想,改变思政教学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工作,运用各种途径,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起“大思政”的课程观,让价值教育在课堂上扎根,增强思政教学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管理,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持续提升思政课、专业课教师的育德能力。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的教师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等网络技术,为思政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让思政老师可以把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合理地运用到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中去,从而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解决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

结语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一种对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需要从上到下的体制创新,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量。尽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怀揣远大理想,担当时代重任,开拓进取,齐心协力,我们必将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创造德育事业的新成绩。

参考文献

[1]祖彤,陈昭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22(09):61-64.

[2]潘炳含.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河北科技高校,2022.DOI:10.27107/d.cnki.ghbku.2022.000366.

[3]张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DOI:10.27757/d.cnki.gmdjs.2022.000282.

[4]庞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22(13):20-22+80.DOI:10.16400/j.cnki.kjdk.2022.13.007.

[5]罗晓琴.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高校,2020.DOI:10.26985/d.cnki.gcsjc.2020.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