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肉之间的层次探讨及该理论对临床针灸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6
/ 2

《黄帝内经》分肉之间的层次探讨及该理论对临床针灸的意义

侯惠斌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省  大庆市  163311

摘要: “分肉之间”首载于《黄帝内经》。本项研究对《黄帝内经》10多处涉及分肉间的零散章节进行梳理,并对分肉间理论进行尝试性整理:即以《黄帝内经》的思想为指导,分肉间为卫气循行之路,为外邪入侵之路。古医家运用分肉间理论来指导针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在治疗上具有运用多针刺法,快针不留针并结合时间医学针刺等特点。鉴于《黄帝内经》对于分肉间所处层次的提法不一,该研究综合运用分肉间学说和西医筋膜学说,得出分肉间在《黄帝内经》期间对于筋膜有朴素的理解。以上认识对于现代针灸治疗肌筋膜痛仍然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黄帝内经分肉层次探讨;理论;针灸

“分肉之间”学说,是我国古代中医痹证治疗的一大理论依据。现代针灸临床实践根据这一理论对痹证进行了研究,认为运动系统的疾病如肌肉痉挛,酸痛或肌肉痿废,肌量下降。“分肉之间”首见于《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内经》中有关分肉间的记载有十余处之多,内容涵盖了分肉间为外邪入侵机体之路径、分肉间所处之深浅位置等,分肉间与针刺方法及深度的关系及时间医学中分肉间的运用[1]。以上讨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分肉间理论。但是因为《内经》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它对于分肉间的深浅,功能等叙述并不是很明确,甚至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一现状制约着分肉之间理论——这一治疗痹证具有独特疗效的理论的运用;现代研究也缺少充分论述分肉之间理论的论文[2]

1.分肉间刺法的时间医学运用

中医学在距今2 000年前的《内经》时代即有时间医学的相关论述,其中涉及分肉之间理论的有两条:《灵枢-本输》云:“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其间”,《灵枢·四时气》言:“故春取经,血脉,分肉间”。以上叙述较为统一,就是在春季,针刺分肉间这一水平治疗疾病。而他所治疗的病,尽管原文显示用针刺分肉间的治疗方法注重理念层面,并在《灵枢·本输》所说“四时的次序、气的位置、病的舍、脏的宜等”这一理念指导下进行治疗,强调“理”而非“法方穴术”,但是从以下句子中的例子“转筋者,痿厥、张、刺能使立快”看,针刺分肉间所治疗,仍以肌肉,肌腱为主,其病变或属肌肉痉挛疼痛等急性实证,或属肌肉痿软,肌肉含量降低等慢性虚证。而在针刺手法方面,则强调用快针刺而不留,那时可见治疗效果之好[3]

2.分肉间于针灸治疗

根据分肉间理论,针灸治疗痹痛,肌肉痉挛与酸痛,肌肉痿软及其他运动系统疾病时,可在针刺得气之后,立即退针多方位使用挑刺、拨离与扫散等手法强化刺激可起到即刻减轻疼痛,恢复运动功能作用。以上操作方法是重刺激的表现,一针多向针刺,使针感多方位传递,可达到疏解肌,腱痉挛之效,解决了“不通则疼痛”病机肌,腱疼痛问题。它不仅与《内经》分肉间论的运用相一致,而且与西医解剖对于筋膜的理解相一致。此外,《内经》表述以分肉间针刺时有“甚则刺深、刺间、刺浅”之形容,正好与西医解剖相对应,筋膜分为浅筋膜与深筋膜。若能把针刺深度正好掌握在筋膜黏连部位,相信能进一步提高疗效[4]

3.分肉间理论对针刺法研究的指导作用

3.1运用多针刺法,针刺分肉间

《内经》对分肉间针刺的具体方法有《灵枢·官针》之说:“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目前针灸界对于上述合谷刺具体操作已达成共识:即按穴位条件,用15~45°平刺或斜刺的角度,迅速将针刺入肌肉、肌腱及其他软组织,进行提插捻转等法产生得气感,然后退针于皮下,再分左、右针,平行法直至得气。根据《灵枢·官针》五刺法语境,半刺“呈拔毛状”、豹文刺“中脉就是这个道理”、关刺“左、右尽筋络”、合谷刺“针在分肉间”、输刺“深内的到骨骼”其针刺深度逐渐加大。故在行用以上手法中,运用了多针、深刺之理念[5]

3.2用快针在分肉间进行针刺

根据《内经》有关分肉间,并涉及治疗特定病症的原文,分肉间针刺以治疗痹痛,肌肉痉挛与疼痛,肌肉萎软为主的运动系统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虽然通过“毫针,尖如蚊蛇之喙,静徐往之,稍长养之,取痛痹之效”中的一段论述说明针灸治疗痹证通常选择针刺后留针进行治疗,但是针刺分肉间对痹痛的治疗却有所不同。按《灵枢·本输》所言:“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间...转筋,立而取气,能使于是。痿厥、张、刺能使立快”。在针刺分肉间时所采用的明显是针刺后留针技术,它所追求的亦是立即奏效的“遂已”和“立快”治疗效果[6]。总之,用分肉间理论来指导针刺治疗痹痛,肌肉痉挛与疼痛,肌肉萎软的运动系统疾病,《内经》的思想主张医者针刺穴位得气,随即退针在几个方向上运用挑刺、拨离、扫散之法,颇具分解分肉有形黏连之意。且这种刺法不留针,追求的是针到痛止的效果。

4.结束语

综上,分肉间理论在针灸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分肉间的讨论分散在《内经》许多章节之中,它还没有建立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针灸临床上对于分肉间理论的运用大多限于用合谷刺手法进行肌肉,肌腱疾病的治疗,存在分肉间理论在临床上发展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饶毅,曹昺焱,庄威等.《黄帝内经》分肉之间的层次探讨及该理论对针灸临床的借鉴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03):1-5.

[2]严健民.(月囷)肉、肉(月囷)、分肉之间解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4(01):16-18.

[3]谢曾,肖京,曹昺焱等.《黄帝内经》“分肉之间”理论与经筋痹痛分层治疗[J].中国针灸,2023,43(05):569-573.

[4]刘路遥. 《黄帝内经》中基于“形体辨证”的对症针法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马强,王茎.筋膜与卫气:古典针灸理论身体观构建一隅[J].中国针灸,2023,43(08):871-875.

[6]陈卫莉,李雪青.从古典针灸理论谈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J].中医学报,2014,29(0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