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效果好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6
/ 2

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效果好吗

张义平

岳池县龙孔镇卫生院  康复科  四川广安  638300

最近,很多颈肩腰腿痛的病人爱往中医门诊跑,他们可能不乐意喝药,但都乐意做针灸,他们觉得针灸了就不用喝难喝的药,不用定时服药,更不用做手术,效果也挺好。那么。针灸能治疗肩周炎吗?治疗效果好吗?小编就此咨询了下中医医师。

一、什么是肩周炎?

肩周炎也就是五十肩、老人肩、冻结肩、漏肩风,以40岁以上人群为好发人群,密切关联肩部退行性病变,起病较慢,多数无显著损伤史,可伴肩痛、肩功能障碍等,疼痛以钝痛、刀割样疼痛为主,可放射至颈部、前臂等,一般于活动时加重,且夜间重于白天,晚上睡觉时或可疼醒,初期可因疼痛无法活动肩部,后随病情进展则可因关节粘连而导致患者连基本的梳头、穿衣服等日常动作都无法完成。大夫在检查肩关节时,患者常有喙突结节间沟、肩峰下等部位压痛,外展、外旋肩关节活动受限。若伴多年病史,还可能出现肩胛带肌特别是三角肌萎缩等情况,随时间延长甚至可形成方肩。

二、什么原因导致的肩周炎?

临床认为肩周炎的发生由滑膜炎、关节囊纤维化共同所致,其病理变化主要为关节囊、周围韧带组织的慢性炎症与纤维化。简而言之,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组织出现退行性病变,导致其承受外力的能力降低,若长期劳作或是姿势不良,则可引发慢性损伤,期间若是突发肩部急性受挫情况,且未及时治疗,就可引发肩周炎。

三、肩周炎有哪些症状?

1、肩部疼痛

初始为肩部阵发性疼痛,且夜间相对明显些,后疼痛逐渐加重,且由阵发性疼痛转为持续性疼痛,夜间相对明显的疼痛转为全天持续肩痛。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无论怎么活动都受限,最为显著的就是上举、外展、内旋、外旋等。此外,肩关节还存在僵硬情况,无法高举手臂,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3、压痛

大部分患者按压肩关节周围都有显著的压痛情况,且天气越冷越难受。

4、肌肉痉挛、萎缩

有些患者的冈上肌、三角肌等肩周围肌肉初始可由痉挛情况发生,晚期则可出现失用性肌萎缩,并可能诱发肩峰突起,导致其无法梳头、抬手等。

四、中医针灸能治疗肩周炎吗?

中医认为,肩周炎与肝肾不足、气血渐亏有关,即长期肩部劳损、外伤或是肩部露卧当风,则可导致风寒湿邪侵入,致使肩部筋脉失养、气血瘀滞,从而引发本病。因此肩周炎外因为劳损,内因为气血虚弱、血不荣筋。在治疗上,针灸为中医常见的内病外治疗法,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毫针等针具经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特定部位,并经捻转、提插等手法刺激特定部位,经经络、腧穴的传导以及操作治疗疾病。经针灸治疗疾病无需吃药,仅需于病人特定部位插入针具即可刺激神经,使局部出现反应,或以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从而起到致病效果。

通过针灸治疗肩周炎则需以活血化瘀、通络经脉为原则。早期肩周炎患者可经针灸使其病程缩短、减轻其临床症状;急性期肩周炎患者则可经针灸显著减轻局部疼痛,并使肩关节活动功能得以改善;慢性期肩周炎患者可经针灸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最终彻底治愈肩周炎。当然,采取针灸治疗肩周炎一定要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在搭配相应穴位,从而起到通经脉、调气血的目的,以此改善肩周炎患者症状。

五、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方法?

早期肩周炎一般每日1次,或是隔日1次,1疗程12次,两个疗程中间间隔7天。

所选穴位主要有:肩髃、肩峰、肩髎、曲池、条口穴(距足三里5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指宽处),并结合循经取穴和同名经取穴的原则。

若是肩周炎患者肩峰部位存在压痛点或是后伸肩痛、活动困难,则选穴以太阴经为主,取手、足太阴经穴,先刺阴陵泉,再刺尺泽、肩髃、合谷、曲池、太渊和天宗等穴位。若是肩周炎患者有压痛点或内收困难等情况,,则选穴以以阳经为主,取手、足太阳经穴,先刺阳陵泉,再刺肩髎、外关等穴位。凡刺下肢穴位时,患肩应同时进行上举、外展、内收等动作。

六、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特殊穴位有哪些?

1、中平穴

在外膝眼下5寸,胫骨前脊向外一横指,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行针刺时需刺入1-3寸,左痛则刺右侧穴位,反之亦然,针尖应斜向患肢,提插捻转幅度要大,以患者感到针刺部位发胀或发热为佳,行针时应告知患者活动患肢。

2、六透穴

即互相透刺肩髃、臂臑、肩前缝、肩后缝、腋前、腋后等六个穴位,针刺时采用28号针,针刺3-4寸,自肩髃透刺臂臑,臂臑透刺肩髃,肩前缝透刺臂臑,肩后缝透刺臂臑,腋前透刺腋后,腋后透刺腋前,进针4-5公分深,留针30分钟。起针后,复从极泉向腋前或腋后透刺,肩前压痛刺向前,肩后压痛刺向后。针刺采用呼吸补泻手法,吸一口气退针三分之一,三口气后退针至皮下,不出针,呼气时进针至原刺部位,连续针刺3次,不留针。

3、平痛穴

位于足三里下1.5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患者本人的拇指一横指处。左痛则刺右侧穴位,右痛则刺左侧穴位,两侧痛则取双侧穴位,泻法为主要手法,提插捻转幅度要大,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为佳,针刺时应告知患者活动患肢,若两侧均痛则可交替活动,还可两侧同时活动,针刺时间1-5分钟,不留针,每日1次。

4、阳陵泉穴

位于膝下一寸,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针刺阳陵泉穴前,可先在对侧阳陵泉穴位周围找到压痛点,按压压痛点时若肩部疼痛减轻或消失,针刺即可见效。针刺时,可让患者咳嗽一声,随咳进针,以减轻患者针刺时痛感,并告知患者活动患肢,以消减疼痛。

5、条口穴

位于小腿自从膝眼到踝骨拉一条直线的中点位置,肩周炎患者按压该部位可由僵硬、硬结情况。若为阳气虚衰显著的肩周炎患者,则可透刺承山穴,即“条山”穴,效果较好。针刺时,以100毫米毫针深刺该穴位,留针30-45分钟。

6、鱼肩穴

位于鱼际穴向下(远端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若肩周炎患者伴肩前疼痛显著,可在该部位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按压压痛显著,因近手太阴之鱼际穴,因此叫鱼肩穴。针刺时,可让患者咳嗽一声,随咳进针,以减轻患者针刺时痛感,并告知患者活动患肢,以消减疼痛。

7、三间穴

采用28号半寸毫针,先向压痛点方向斜刺,穿过条索状物后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第二掌骨侧间,并告知患者咳嗽、活动患侧肢体。完成针刺后用手掌尺侧沿着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路,自三间穴至肩髃穴处来回敲打多次,期间患者需持续活动肩部,留针30-45分钟。

8、后溪穴

其位置在患者握拳时第5手掌与手指间关节后。以1.5-2.0毫针向该穴位透刺0.8-1.5寸深度,待局部出现显著针感后,行强刺激手法,期间需告知患者活动患肢,留针30-50分钟。

9、束骨穴

位于足外侧、足小趾本节后方,赤白肉际处,若其他穴位无法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时,可针刺束骨穴,,配合阿是穴,并在阿是穴上加火罐,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