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6
/ 2

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廖雯平

岳池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四川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开展价值。方法: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选择我院的58名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根据他们的入院日期的差异,将他们划分成两组(n=29)。一组是接受标准护理的对照组,另一组是接受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将两组的患儿进行了严格的病情评估,包括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实施专职护理团队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出院时间,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住院时间

新生儿呼吸衰竭被认为是一种紧急的疾病,其病理过程复杂且多变,同时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中国新生儿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本研究将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规护理干预与危重症护理模式的对照,旨在寻找危重症护理模式的实际运用成效及其重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人民医院的58名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根据他们的入院日期的差异,将他们划分成两组(n=29)。一组是接受标准护理的对照组,另一组是接受专职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在对照组中,男患儿11人,女患儿18人;胎儿的年龄范围为28至40周,平均34.51±1.48周;在观察组中,男患儿18人,女患儿11人;胎儿的年龄范围为28至40周,平均34.76±1.55周;两组儿童在胎龄、体重、疾病原因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条件

参与标准:①满足《实用新生儿学》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规范,并通过胸部X线片等方法进行确认。②满足机械通风的适应性。③呈现出口唇发紫、呼吸困难等病症;④患儿的家属已经明确表达支持的立场。⑤患儿的病历信息完整无缺。

剔除条件:①有遗传性的心脏疾病;②有头部出血与休克的情况;③呼吸困难综合征可以被划分为三级和四级。④新生儿的肺部大出血。⑤有遗传的呼吸系统问题;⑥生理上的器官发展问题;⑦经诊疗过程中死亡。

1.3方法

两组都接受了机器呼吸的治疗,并且进行了如保持酸碱、电解质和防止感染等一系列的标准的病情干预。

1.3.1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

(1)严密监控患儿的病情发展,一旦有任何不正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治疗。

(2)实施严格的隔离策略,强化病房环境的维护,确保病房的整洁和清洁,以最大程度地确保病人的休息时间和休息质量。

(3)实施标准的机器呼吸保养、鼻部保养及口部保养。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采用了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模式。

(1)创建团队,设立专门负责危重病患儿的护理团队,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题涵盖了危重病患儿的护理知识和如何操作呼吸机等。

(2)实施机器的呼吸辅助,在插入管道之后进行检验,24小时不间断地对病童的生命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注意病童的呼吸声、皮肤颜色、四肢末梢血液循环状况,同时要进行精确的记录。适当地改变呼吸器的设定值,留心观察呼吸器的管路是否有破损或过于紧凑。

(3)进行痰液吸取的护理,应及时且有效地进行吸痰操作,最理想的负压标准是-6.67kPa。应避免将吸痰管插得太深,并且要确保其吸取的时长不超过10秒,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频繁地进行吸痰操作,确保其动作的温和。通过进行间歇性的雾化,将粘稠的痰液抽出来,同时需要进行翻身和拍打背部的操作。

(4)对气道进行湿化处理,确保病房的温度大约在25℃左右,湿度在60%~70%之间,湿化设备的温度应在33~34℃之间,湿度不能超过>70%。

1.4观察指标

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通过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有了明显的减少(P<0.05),具体数据可以查阅表1。

表1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d)

组别

机械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

观察组(n=29)

6.84±0.87

14.67±1.59

对照组(n=29)

12.84±1.31

22.61±2.50

t

20.547

14.432

P

<0.001

<0.001

  1. 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可能导致肺部塌陷,从而降低呼吸功能,无法有效地扩大肺部,进而无法有效地完成气体交换,这可能会导致二氧化碳过量,触发呼吸性酸中毒,有时候这种情况可能会演变为代谢性酸中毒。在医疗实践中,主要采用机械呼吸技术来提升病童的氧合能力,增强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促进肺部细胞的扩张,这样可以改善病童的酸中毒症状,最后达到救治病童生命的目标。尽管如此,众多的临床实践证明,机械通气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可能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对治疗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执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科学且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关键。随着人们对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护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急性重症患儿的需求。危重症护理模式的诞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的诞生,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护理手段相比,更加标准化且精准,能够降低重症儿童的生命危险

[1]

呼吸衰竭在新生儿中的出现频次较高,这主要归咎于各种疾病,如感染、非感染性疾病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些年,由于我国的生育政策开放,呼吸衰竭的发生频次有所上升,这对婴儿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同时也给家庭以及社区带来了压力。在医学实践中,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使用机械通气,这种方法能够显著地优化病儿的呼吸系统,矫正他们的缺氧情况,从而减少他们的生命危险。然而,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治疗期间,必须对其进行更为严密的监控,精确掌控通气的时长,这样才能增强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通常的护理干预大多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来执行,这种方法缺乏标准化和定向化,因此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需求。然而,随着护理技术和观念的进步,危重症专业护理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方式,它主要根据急危重症的特性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常规护理,更具有科学性和标准化[2]

总之,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实施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存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炎娟,程秀永.早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12):1453-1455.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无创呼吸支持临床应用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8,56(9):64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