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6
/ 2

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

李清凤

金堂县妇幼保健院,四川 成都610400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名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时间、血气指标和并发症。结果:经比较,实验组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血气指标改善明显,且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减少治疗时间和降低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

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护理模式,在多个医学领域已展现其显著的治疗成效。然而,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其效益并未被广泛接受和推广。为了深入研究集束化护理在此领域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了100例新生儿患者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报道其过程和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2020年至2023年在我院收治的100名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这些新生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名。对照组中,男性新生儿为28名,女性为22名。平均胎龄为32.5±1.5周,范围从30周到35周。平均体质量为2.3±0.5kg,范围在1.8kg至2.8kg之间。疾病类型包括:呼吸窘迫综合症(30名),新生儿肺炎(10名),早产儿肺不张(7名),和其他各种呼吸系统疾病(3名)。实验组中,男性新生儿为27名,女性为23名。平均胎龄为32.7±1.6周,范围从31周到34.5周。平均体质量为2.4±0.4kg,范围在2.0kg至2.8kg之间。疾病类型分布为:呼吸窘迫综合症(29名),新生儿肺炎(9名),早产儿肺不张(8名),和其他各种呼吸系统疾病(4名)。所有家长均已明确研究目的和方法,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的50名新生儿采用了传统的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方法。初步根据患儿的体重和年龄选择合适的通气参数,如潮气量、通气频率和呼吸比。定期监测血气分析,根据其结果微调通气参数。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如气胸或感染,按照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1.2.2实验组

实验组的50名新生儿采用了集束化护理策略进行气道管理。①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包括儿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和营养师。这个团队每日进行病例讨论,确保从各个专业角度对患儿的状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②个体化机械通气策略。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根据每名患儿的具体生理反应与血气分析结果,定期微调机械通气参数[1]。③实验组在护理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比如频繁的呼吸道湿润、结合物理治疗的定期吸痰以及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④实验组在制定机械通气策略时,遵循循证医学的新生儿机械通气指南,包括对患儿的通气模式选择、呼吸频率、氧浓度等关键参数的设定。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围绕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的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设定了以下观察指标:①治疗时间:包括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时间,用以评估集束化护理对疗程时间的影响。②血气指标。这里主要观察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气指标是评估新生儿呼吸功能和气道管理效果的关键参数。③并发症。对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如气胸、肺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评估两组治疗方法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 19.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治疗时间对比

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后,在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时间对比

组别

n

机械通气时间/h

NICU住院时间/d

住院总时间/d

对照组

50

125.48±10.24

11.58±1.75

21.98±2.26

实验组

50

105.33±9.12

7.21±1.56

11.96±1.72

t值

10.3907

13.1807

24.9473

P值

P < 0.05

P < 0.05

P < 0.05

2.2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护理后,实验组在血气指标的改善更为显著,尤其是酸碱度和动脉血氧分压(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酸碱度

动脉血氧分压/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50

6.86±0.68

7.24±0.46

69.85±2.85

81.69±2.87

57.26±1.68

49.36±2.98

实验组

50

6.89±0.71

7.89±0.36

69.91±2.61

89.63±2.98

56.98±1.94

41.25±1.34

t值

0.2158

7.8685

0.1098

13.5703

0.7715

17.5510

P值

P >0.05

P < 0.05

P >0.05

P < 0.05

P >0.05

P < 0.05

2.3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

组别

n

气胸

肺出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合计

对照组

50

4(8.00)

5(10.00)

4(8.00)

13(26.00)

实验组

50

0(0.00)

2(4.00)

1(2.00)

3(6.00)

X2

7.4405

P值

P < 0.05

3讨论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如在患者自身无法维持呼吸时,通过呼吸机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2]。集束化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与护理方式,重点是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和标准化的护理流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采用的是集束化护理方式,对照组则采用一般护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都比对照组用时少。从血气指标看,实验组在集束化护理后,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的改善都比对照组更为显著,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降低也更为明显。这些数据都指向了集束化护理能更有效地改善新生儿的呼吸功能。从并发症发生率来看,实验组在气胸、肺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降低,且P<0.05。这进一步证明了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并发症、提高新生儿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有明显优势,无论是从治疗时间、呼吸功能改善,还是并发症预防的角度,都比传统护理方法更为出色。

参考文献
[1]鞠磊.集束化护理对重症肺炎新生儿血气分析指标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06):174-176.

[2]李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名医,2021(16):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