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6
/ 3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吴守都

安岳县通贤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资阳        642352

摘要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骨外科收治的86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采用常规清创治疗,B组采用VSD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比两组治疗1周后疼痛程度,记录两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并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低于A组,伤口愈合时间早于A组,换药次数少于A组,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其疼痛感,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骨外科创伤封闭式负压引流康复效果

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骨外伤及大面积软组织挫伤等骨科创伤性疾病发生率日趋升高,骨外科创伤具有发病时间长、发病率高和反复发病等特征,会导致患者神经、肌肉、血管及肌腱等软组织受损,严重时还会引发各种感染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骨科创伤,通过复位、内固定等方式修复关节组织,但部分患者创面愈合较慢,且由于后期护理不良,诱发感染,反复进行清创换药,不利于术后康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伤口愈合对骨外科创伤治疗患者尤为重要。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是一项针对创面治疗的新技术,其可利用局部负压吸引,恢复局部血流供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1]。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VSD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骨外科收治的86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体格检查、X线检查确诊为骨科疾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内切口出现流脓、窦道,反复发作。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感染性、血液性疾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采用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8~66岁,平均(52.37±4.19)岁;创面难愈时间              14~25d,平均(19.65±1.57)d;体质指数19.3~26.8kg/m2,平均(23.08±1.59)kg/m2。B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6~67岁,平均(51.58±4.43)岁;创面难愈时间13~26d,平均(19.53±1.68)d;体质指数19.1~26.5kg/m2,平均(22.89±1.46)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委员会准则[伦审2018(263)号],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将残腔打开,彻底清洁创面,将污物、异物、失活组织清除,骨折端解剖复位、固定,修复并重建血管及神经,对骨质裸露在外部位,

以邻近肌瓣转移进行覆盖。

A组采用常规清创治疗,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0.5%碘伏清理患者伤口,及其周围组织,后再次使用3%过氧化氢清理伤口,最后将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部位;敷料3d更换1次,1周后去除敷料查看创面情况;同时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B组采用VSD技术治疗,彻底清除患者创面坏死组织,后根据其创面具体大小及形态修剪VSD敷料,将敷料、引流管覆盖在创面上,使用薄膜将创面封闭,薄膜边缘要大于创面边缘3cm。将引流管与相关负压装置连接,调整压力值为-250mmHg;应用医用海绵检查引流情况,若存在凹陷,表示薄膜下无积液,提示引流彻底;同时予以抗生素治疗。1周后,去除敷料,若肉芽新鲜,分泌物少,可行局部植皮手术。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治疗1周后,患者皮肤恢复至正常状态,无水肿、坏死情况为

治愈;创面面积缩小≥80%,且皮肤上皮组织生出新的肉芽为显效;创面面积缩小≥50%且<80%,创面边缘生出新的肉芽,但存在少量渗液为有效;创面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为无效[2]。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治疗1周后疼痛程度,并记录两组伤口愈合时间、

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总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3]

(3)并发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等级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周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总有效

B组(n=43)28

(65.12)

9(20.93)4

(9.30)

2(4.65)41(95.35)

A组(n=43)19

(44.19)

8(18.60)6

(13.95)

10(23.26)33(76.74)

Z/字2

2.430

6.198

P值

0.015

0.013

2.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B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A组,伤口愈合时间早于A组,换药次数少于A组,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VAS评分(分)

伤口愈合时间(d)

换药(次)

抗生素使用时间(d)

B组(n=43)

2.14±0.87

6.87±1.11

6.28±0.93

3.21±0.85

A组(n=43)

3.67±0.59

11.89±1.87

12.31±1.12

6.36±1.22

t值

9.544

15.138

27.162

13.89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感染

骨髓炎

皮肤坏死

合计

B组(n=43)

1(2.33)

0

0

1(2.33)

A组(n=43)

5(11.63)

2(4.65)

1(2.33)

8(18.60)

2

4.468

P值

0.035

3讨论

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创面愈合较慢,且极易因感染、切口迁延不愈引发骨髓炎;另一方面,长期卧床、换药、反复移动患肢均可刺激患肢周围软组织损伤,导致病情加重,影响创面愈合[4]。传统清创技术注重对伤口的清洁,而感染严重者需通过清创、换药等处理后才可缝合,临床研究表明,该清创疗法可使伤口脱水,导致创面丢失活性物质,阻碍上皮细胞爬行,甚至造成新生组织与敷料粘连的现象,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还会提高感染概率[5]。因此,临床需探寻其他有效的措施,促进术后创面愈合。

VSD属于负压伤口治疗方案,其主要应用于创面治疗,以湿性愈合为理念,将内含引流管的泡沫敷料覆盖于软组织创面,再予以生物半透明膜进行封闭,于创面及其周围皮肤形成密闭空间,再予以持续负压引流,从而促进创面愈合[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可见VSD治疗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在于,VSD通过负压吸引装置,与患者特殊创面敷料连接,持续性或间歇性对患者创面处施以低压,利用负压吸引,清除引流处渗出液,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积液,促进水肿消除[7-8]。另一方面,VSD技术依据半透膜性薄膜将创面封闭,快速清创,可有效预防感染;同时还可有效避免换药对肉芽组织生长的刺激,使肌腱、骨质新鲜,促进创面愈合[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VAS评分低于A组,伤口愈合时间早于A组,换药

次数低于A组,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可见VSD可有效促进创面恢复,减少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在于,VSD技术可消除骨折手术患者积液、水肿,减少炎性因子对伤口的刺激,有效缓解切口疼痛;同时该技术无需反复清创换药,可有效减少换药次数,促进伤口愈合;另一方面,软组织伤口处于封闭状态,不易接触外界环境可有效隔绝外界细菌,降低感染率,从而缩短抗生素服用时间[11]。VSD技术为骨外伤创面创造的舒适的湿润环境,其更符合创面组织愈合生理特点,在此环境下,创面渗出物中所含有的多种免疫细胞、生长因子均被保留,其对坏死组织的溶解、吸收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避免皮肤组织坏死;同时生物半透明膜封闭性较好,能够在创面周围形成阻隔性屏障,隔绝外界环境,减少交叉感染,进而减少骨髓炎的发生[12]。此外,VSD敷料可使用时间较长,在减少换药次数的同时,可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VSD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患者

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其疼痛感,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韩雷,任少强,杨静,等.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综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

的临床体会[J].安徽医药,2018,22(9):1743-1746.

[2]马驰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观

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8):2180-2182.

[3]高万露,汪小海.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的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

2013,42(12):

144-146.

[4]黄鹤,杨波,许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创面愈合

血浆CRP、WBC的影响[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6):698-701.

[5]陆永攀,刘明,丁亮,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进

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24(1):121-124.

[6]葛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7,46(1):244-245.

[7]孙韬,李瑞芬,任前贵,等.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

床观察[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9):55.

[8]郭威,袁善有,宋丽霞.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术后感染的应用

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7):66-68.

[9]王立山.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中国

药指南,2018,16(7):65-66.

[10]常晓朋.药物联合物理预防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者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294-295.

[11]罗建海,朱佩海,侯金福,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2):23.

[12]陈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骨创伤创面软组织修复中的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39(10):221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