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主阵地作用  自觉赓续延安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发挥语文主阵地作用  自觉赓续延安精神

范平

湖北荆门市实验小学

摘要:延安在历史上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延安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课堂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育人的主阵地具有丰富的延安文化资源和延安精神教育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并介入延安元素,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立德树人的效果。

关键词:延安精神  语文课堂  赓续精神  

延安精神,究其根本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进取的“钙”,是新征程中不屈不挠的“钢”,是民族负重前行的“脊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増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一优势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充分关注革命文化,让语文课堂成为凝聚与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阵地。

、梳理语文课本赓续延安精神的脉络,彰显文本之光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性、文学性和时代气息浓郁的延安精神内涵的文章。这些选文作为“红色经典”的一部分,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鲜明的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读来感人肺腑,将它们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培植、润泽和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延安精神脉络在语文教材中清晰可见。《为人民服务》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为纪念张思德写下的文章。在文中,他开宗明义:“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点明了延安精神的精髓。

小学课文《杨家岭的早晨》是延安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太阳刚刚升起来。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课文插图中,毛主席蹲在菜地里,一棵棵幼苗破土生长。远处是战士们忙碌劳动的身影……文字与画面相映成趣,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读者的心,也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面貌。

“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出自贺敬之脍炙人口的《回延安》。诗歌热情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延安精神的赞美。

《记一辆纺车》是著名作家吴伯萧的回忆性散文。文章描绘了延安时期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表现了延安军民在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乐趣和乐观主义精神。

从不同年段、不同单元、不同文体的文本可以清晰地品到延安精神的内涵:坚定政治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民族的财富,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像一株株强劲的根,在学生心中展现蓬勃的力量。

二、坚持语文教学和延安精神的融合协调,凸显润物无声

语文教师要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传承延安精神,要做到有机关联,巧妙融合,润物无声,而不能“缝缝补补”抑或 “强行介入”。

一是要坚持延安精神和文本价值相协调。语文课堂要固本培根,达成语文学习目标,要坚持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习惯的培养,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渗透思想教育,浸润延安精神,自然而然点亮知识之光和精神之光。任何脱离文本的教育,都是低效的形式主义。

二是坚持延安元素与教学活动相协调。空洞的说教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也无法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设置主题活动,如吟一吟延安时期的诗歌、读一读延安时期的故事、练一练延安精神的演讲、赛一赛延安时期的英雄人物、说一说延安时期伟人们的生活、访一访我心中的圣地等活动。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延安精神的真谛,体现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承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三是要注意延安情景导入与学习内容相协调。由于时代原因,关于延安精神的课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时,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与媒体资源,再现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能抓住学生的感官,强烈感染学生,突破认知时空,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本和吃透延安精神。例如,在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窑洞”一词时,补充延安窑洞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窑洞的作用和冬暖夏凉的特点,感受到延安人民的智慧。在学到诗句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时,出示延安宝塔山的图片和资料,讲解延安发生的大事,如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帮学生领悟宝塔山象征伟大的延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支柱和精神血脉。

三、扎实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鲜活延安精神

在文本里感受延安精神,在实践中鲜活延安精神,更能将延安精神植入学生的心田,内化为情感和信念。

1.开展朗诵活动

有关延安精神的文本丰富多彩,有现代诗歌,有散文,有演讲辞。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打动人心。如《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首极具感染力的诗歌: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深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朗诵配合音乐迅速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画面,感受延安当年沸腾的生活。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通过朗诵含情的文字,倾听声声呼唤,感受到人民对延安的爱像延河水绵延不绝。

2.丰富课程资源

为了深入理解延安文化和延安精神内涵,除了课本上的图片,教师还可以补充图书、报刊、影视作品等。当然,课程资源不仅仅表现为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声音信息,还存在于延安生活的物件中,如邓颖超奶奶的针线笸箩、延安纺车、毛泽东主席书写《沁园春·雪》的小炕桌等等。每一件物品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学生阅读、触摸、演讲背后的故事,切身感受物件背后同样是伟大的情怀。

进行整本书阅读,也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延安精神,领略延安文化,如《大话陕北》《红星照耀中国》《保卫延安》等,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

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份份文物,跨越时空限制,将同学们带进红都延安,漫步于一个个革命场景,看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3.设计综合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要注重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积极开展跨学科融合活动。

学习《回延安》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延安故事演讲会、延安地理分享会、延安的昨天与今天图片展览会、延安民俗交流会等。

在延安故事演讲中,学生围绕着“我们的传家宝——延安精神”“强国复兴有我”“延安精神大家讲”等从不同侧面宣讲延安精神。在延安民俗交流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安塞腰鼓、信天游,学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解放区的天》等红色歌曲。

设计研学活动,有助于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砥砺品格、传承延安精神。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从老一辈革命家的身上感受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内涵。教学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家务劳动和环境美化活动,在实践中践行延安精神。

四、结语

优秀的延安精神于个人、于国家都有着深刻而重大的意义。引导学生强信念、跟党走,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延安精神绵延不绝,今天的语文课堂责无旁贷。只有在高尚精神的引领下在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中我们的学生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奋斗意志才能成长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红色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