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性分析

李媛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11

【摘要】目的:观察肿瘤患者的常见药品不良反应并分析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肿瘤并发生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型、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轻重程度等分布特点,并予以相关性分析。结果: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以女性居多,51~60岁年龄区间者占比最高。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以植物来源药物的注射剂型为主。类型主要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和患者年龄、体重、药品种类等有关,P<0.05。结论:采用肿瘤药物治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关键词】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

抗肿瘤药物大多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引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虽然抗肿瘤药物种类和剂型繁多,给药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良反应仍是肿瘤患者无法规避的问题,临床需要为患者谨慎用药,以减轻或减少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积极影响[1]。本文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肿瘤并发生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试观察肿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性。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肿瘤并发生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具体资料为:(1)性别:男性43例,女性57例;(2)年龄:21岁81岁,均值为(51.77±3.03)岁;(3)不良反应轻重程度:轻度80例,重度20例。

1.2方法

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型、不良反应类型等分布特点,并予以相关性分析。

1.3统计学

将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在25.0版本的软件中,计数/计量信息表示为(n,%)/(-±s)。

2结果

2.1年龄、性别分布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以女性(57%)居多,男性(43%)稍少。51~60岁年龄区间者(31%)占比最高;其他年龄区间按照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61~70岁(28%)、41~50岁(19%)、71~81岁(17%)、31~40岁(3%)、21~30岁(2%)。

2.2药品类型

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以多西他赛和紫杉醇等植物来源药物的注射剂型最为常见(33%),其次是顺铂或奥沙利铂等金属铂类药物的注射剂型(29%)、氟尿嘧啶等抗代谢药物的片剂或注射剂型(16%)、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等抗肿瘤抗生素的注射剂型(8%)、吉非替尼或贝伐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的片剂或注射剂型(6%)、重组人干扰素α2b等辅助药物的注射剂型(6%)、他莫昔芬或戈舍瑞林等抗肿瘤激素的多种剂型(1%)、环磷酰胺等烷化剂的注射剂型(1%)。

2.3类型及表现

见表1。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血细胞减少。

1: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注:n=100

类型

表现

占比(%)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白细胞等血细胞减少

57.00

全身性不良反应

胸闷气短、过敏

14.00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溃疡

8.00

肝肾系统不良反应

肝肾功能异常

6.00

皮肤黏膜不良反应

皮疹瘙痒

4.00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呼吸困难

2.00

其他

肌肉或关节疼痛、电解质紊乱、头痛失眠、下肢水肿等

9.00

2.4相关性分析

见表2,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和患者年龄、体重、药品种类等有关,P<0.05。

2相关性分析

因素

轻度(n=80)

重度(n=20)

2/t

P

年龄(岁)

44.22±2.38

64.46±4.19

28.678

0.000

体重(kg)

53.37±1.88

62.87±3.21

17.260

0.000

性别女(例)

47(58.75)

10(50.00)

0.500

0.480

植物来源药物

28(35.00)

5(25.00)

16.378

0.028

金属铂类药物

24(30.00)

5(25.00)

抗代谢药物

13(16.25)

3(15.00)

抗肿瘤抗生素

7(8.75)

1(5.00)

靶向药物

5(6.25)

1(5.00)

辅助药物

5(6.25)

1(5.00)

抗肿瘤激素

1(1.25)

0(0.00)

烷化剂

1(1.25)

0(0.00)

3讨论

抗肿瘤药物包括靶向药物、细胞毒性药物、基因药物等多种类型,可以基于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和分化,控制肿瘤的继续发展,但是这些抗肿瘤药物在治疗的同时也会给正常的细胞组织造成损伤[2]。由于肿瘤患者大多身体机能较差,对抗肿瘤药物难以耐受,因此临床需要为肿瘤患者做好不良反应的辨别和管理[3]。从结果可以发现:①女性占比更高(57%),原因可能与女性相关肿瘤的发病规律、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更高等因素有关;②51~60岁的年龄区间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可能是50岁以后生理功能开始退化,肝肾等脏器的代谢速度变慢,药性更容积蓄积在体内;③植物来源和金属铂类的抗肿瘤药物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原因可能与紫杉醇、顺铂是广谱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更加广泛有关;④类型以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为主,原因可能与剂型多为静脉注射剂、给药方式多为静脉给药有关

[4-5]。此外,由结果可知,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和患者年龄、体重、药品种类等有关(P<0.05),原因与不同年龄、体重者代谢效率不同,不同药品细胞毒性轻重程度不同有关。

综上,临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江彦,黄爱文.672例抗肿瘤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业,2022,31(10):116-119.

[2]马莹,刘浩,吴玉婷.某院189例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业,2022,31(04):124-127.

[3]徐苏颖,戴助,臧晓燕. 癌痛治疗药物合理使用科普干预及效果评价[J]. 中国药师,2022,25(3):483-485,557.

[4]孙锐东,李智,张盼盼,等. 构建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全程管理模式[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10):66-70,79.

[5]程军,韩一萱,汪龙,等. 54例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21,30(3):2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