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与碳交易方法与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与碳交易方法与进展

罗仪宁  王晓岩  李楠  贺洁玲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主体,应当积极履行并承担碳减排和气候变化的义务及责任。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为了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关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强调要稳妥安全地推进双碳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及其经济价值实现提供可行性参考。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研究视角、碳汇估算方法及碳汇量、国内外碳交易发展现状三个方面梳理和评价研究进展。研究视角不同碳汇估算方法存在差异;目前研究没有直接估算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方法,碳汇估算与碳交易两个问题的研究是分离的。因此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交易方法有待完善,未来应从多研究视角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库。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碳交易

一、研究背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广泛使用、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层的长时间聚集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1。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带来了干旱、火灾、洪水、冰川消融等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2。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亡构成严重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

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履行国际公约,推进《巴黎协定》确立的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低于1.5℃目标的行动宣言,也彰显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在推动“双碳”目标进程中,需要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本文简要概述了“双碳”目标的科学内涵、中国能源工业现状及生态碳汇以及实现路径,并对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简要论述。

二、碳交易实践与研究综述

2.1国外碳交易实践与研究

截至2021年1月31日全球共有24个碳市场运行。国外研究碳交易市场较早且视角多样,例如Bakam利用交易成本评估农业部门相对成本效益,得出成本效益取决于税率和分配给农民的免费许可证数量。Tuer根据对现有和新兴交易计划的分析,研究不同形式连接的可行性,将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联系起来,并对其阻碍因素进行评估。Tan利用省级、行业和企业三级数据,构建能将排污权交易行为纳入的DEA模型,证明碳排放权交易方案只能降低碳排放量,不能显著提高产量。

2.2中国碳交易实践与研究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5—2011年建立清洁发展机制阶段,中国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售卖给发达国家。2011—2017年建立碳交易市场试点阶段,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等2省5市开展碳交易试点。2017年以后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并优先把电力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2021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启动。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1.94亿t,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在第一个运营周期平稳运行,取得良好开端。国内碳交易研究较多,例如对中国试点的碳排放权交易计划研究发现了政府参与和高碳交易市场效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调节作用,也有研究表明我国碳交易试点的企业数量发现地区间呈明显失衡,且参与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石化等八个行业。

2.3中国碳交易机制

一是线上交易机制,即挂牌交易,交易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定价交易,采用时间优先、数量优先规则,由交易参与者挂单申报并确定成交数量,交易价格要由挂牌方确定,再由参与方根据时间优先原则取得货物。其二是竞价交易,指参与者提交卖出或买入挂单申报,确定标的数量和价格,意向受让方或转让方通过查看实时清单,选择提交买入或卖出申报的订单完成成交,采取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数量优先的原则进行竞价交易。二是线下交易机制,即现货交易,采用市场磋商交易规则,参与者在指定交易时间内根据最近交割的现货交易条件在委托窗口买卖单。截至2022年3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累计交易18903×104t,累计成交额820847.9万元。

2.4中国碳交易内容

一是碳配额交易。配额由碳市场政府主管部门向控制高碳排放的企业发放或无偿产生。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配额分配以历史法、基准线法、拍卖法为主。二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自201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来,截至2021年底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已经公示1315个自愿减排项目,签发391个项目(不包括重复记录项目),签发减排量约7700万t,累计交易4.43亿t,成交额突破40亿元。目前约6000万t的CCER被用于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配额清缴履约抵消,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约3400万t的CCER被用于配额清缴履约抵消。

其中重庆和湖北仅允许来自本省碳市场行业的抵消量,以此推动实现本省整体排放目标、减少履约、监测和执行难度;其他省则没有此限制,接受本省以外抵消量,扩大供应来源,提供更多低成本减排机会。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3.1研究现状述评

3.1.1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方法的发展不平衡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方法较多,目前主要采用大气反演法、清查法、涡度协方差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估算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方法欠缺。其中,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较为成熟,主要涉及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储量等。而草原、荒漠、湿地和水体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方法欠缺,且碳汇研究角度相对单一。

3.1.2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量研究成果质量亟待提升

目前国内外学者没有估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缺乏长期定量研究,碳汇量资料不全,且由于区域尺度陆地碳汇估算方法不一,估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研究较多,水生系统研究相对较少,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缺少碳汇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侧重于森林和农业,未来需加强湿地、荒漠和水体等生态系统碳汇研究。

3.1.3碳交易市场建设水平制约了相应研究水平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致力扩大碳市场规模,但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已从建立试点向全国拓展,初步完成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国家。CCER交易仍存在碳交易市场碎片化、制度不统一、价格信号差异等问题,导致碳市场呈现分散多元状态、交易成本增加和交易效率低,使得碳交易受到阻碍,未来有待完善。这些碳交易市场建设实践中的问题相应制约了研究质量。

3.1.4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与碳交易的研究相对独立缺少衔接

需要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延伸为生态产品投入市场交易,使生态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前提是估算生态产品价值,即碳交易需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信息,同时,碳交易又会刺激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发展。但目前并未将两者衔接起来统一研究,而是形成了各自的研究体系。

3.2启示

现有研究的数据和方法为后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碳汇交易提供可行性参考,也为碳汇估算与碳交易之间建立耦合打下了研究基础。未来研究应通过多数据、多角度、多过程、多方法的相结合,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库,以期为其他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WANGJ,FENGL,PALMERPL,et,al.Chineselandcarbonsinkestimatedfromatmosphericcarbondioxid‐edata[J].Nature,2020,586(7831):720-723.

[2]赵宁,周蕾,庄杰,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整合分析[J].生态学报,2021,41(19):7648-7658.

[3]范婷婷.黑龙江省旱田生态系统碳汇测算及其分布规律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