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血栓”,“冲冲血管”好不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1

预防“脑血栓”,“冲冲血管”好不好?

王琦

崇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1230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大多数人都听过,很少人重视也不太了解,但是对我们的生活有潜在危害的疾病——它就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文简称TI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血栓前兆。

我国有2390万的 TIA,也就是脑血栓前兆的患者,已经成为中国脑卒中沉重负担的重要推手,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也是减轻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

我会对我治疗过的TIA患者说这样一句话“你真幸运,在没有形成脑血栓前就得到了治疗,是有价值的,也是比较好的时机,经过正规的治疗,以后得脑血栓的机会会变少很多。而且能把你从脑血栓的边缘拉回到正常人群的队伍中,对于我们医生来说真是一件非常意义的事儿。”

神经内科临床上,常会听到前来就诊的患者咨询:“大夫,我父亲/母亲去年得了‘脑血栓’,现在春天/秋天到了,我是不是应该给他/她再冲冲血管了啊?”“大夫,我不久前为了预防‘脑梗塞’刚冲完血管,怎么又‘栓’住了呢?”……您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疑问啊?

首先,在上次的科普文章中,我们弄清楚了“脑梗死”、“脑梗塞”、“脑血栓”等名词的含义,准确的说,“脑梗塞”、“脑血栓”这些称呼都不太对,正确的名称是“脑梗死”,也就是因为脑血管的梗阻导致供血区的脑细胞坏死。那么,预防脑梗死,“冲血管”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呢?其实,群众口中的“冲血管”,就是对静脉输液法形象的描述。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我们体内的血管就像一条条河道,年深日久便会沉积下厚厚的泥沙、垃圾,这时,为了防止河道断流,像上游开闸泄洪一样放出洪水,便会将下游的泥沙冲刷干净;或是想象静脉滴入的药液可以稀释粘稠的血液,溶化管壁的“垃圾”,从而可以清理我们的血管。

然而,我们体内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没有罹患脑梗死的时候,我们的血管、以及血管内流淌的血液都处于多种平衡之中,他们才能正常的工作、运行,发挥应有的生理功能。比如说我们的血液,平时它处在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平衡中,如果此时我们从外部加入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分解纤维蛋白等作用的药物(我们统称之为“抗栓药物”),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出血倾向(如图1.2)。如果静滴抗栓药物的这段时间,侥幸没有发生出血事件,那么为了减轻这种出血倾向,我们自身的保护机制就会启动,增加血液当中的促凝物质,使之与外源性输注的抗栓药物在较高的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但是静滴抗栓药物一般1~2周就会停药,此时自身产生的促凝物质还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一下就人为造成了自身的血液高凝状态,随时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的可能——这也是常常在“冲血管”后不久即出现脑梗死的原因(如图1.4 。注:该图仅表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时使用抗栓药物后的血液变化过程。若在脑梗死急性期,自身血液会发生变化,呈现高凝状态,此时加入外源性抗栓药物就是必要的了)。

a5a511355024369f0f8b7a8c138e8a14

               图1 抗栓与促凝的平衡机制

另外,所谓“冲血管”常用的药物还有一类,就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通常通过配体(即药物成分)与受体结合的机制使周围血管的平滑肌变松弛,抑制了血管平滑肌本身存在的紧张性,从而造成血管扩张。由于静滴这类药物会造成全身周围血管都扩张,使患者容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进而容易在原本脑血管明显狭窄的地方造成低灌注性脑梗死。而且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血液内配体的量(即药物的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会导致血管壁上的相关受体数量逐渐减少——这也是身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身体会在这种药物环境下主动减少血管平滑肌上这种受体的数量(医学上称之为受体的“下调”),从而建立新的平衡,防止血管持续松弛。当停药之后,血管紧张度便明显高于未用药时,此时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段在粥样斑块的炎性刺激下,更容易发生局部血管痉挛,从而加剧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如图2)。

bf3750d6231a56cb213834451f4ff0fa

图2 血管舒缩平衡调节机制

这下您清楚了吧,“冲血管”是不能用来“预防”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的。预防血管堵塞、脑梗死发生,需要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合理膳食、心情平和、戒烟戒酒、适量运动等基础上,使血压、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预防好脑梗死的发生;而罹患过1次以上脑梗死的患者预防复发,坚持口服抗栓、调脂等口服药物也是必要的。

最后想对听众朋友说些什么?

咱们小时候都学过《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了蔡桓公就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深”,蔡桓公不屑一顾说“寡人无疾”;后面扁鹊又见了两次蔡桓公进行劝说都被蔡桓公拒绝了。过了些日子,扁鹊见到蔡桓公绕道而行,蔡桓公使人询问,扁鹊说病已入骨髓,非人力能及。这里不谈扁鹊的医术,做为病人的蔡桓公是不是让人很惋惜呢。我们经常遇到很多老年人讳疾忌医,出现了身体不适,宁肯相信广告里的保健品也不愿去医院看病。

以上面的例子打比方,TIA可能就是“疾在腠理”,通过详细的检查就能因病施治避免进一步的发展,而拖下去可能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