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公益林研究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国内生态公益林研究现状分析

敖琼

深圳玉禾田智慧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生态公益林是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种植和保护多样性的植被,修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功能的恢复。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生态公益林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种植;保护

1国内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种植生态公益林可以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提升空气质量,降低碳排放;其次,生态公益林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供给,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条件,通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和种类,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的遗传资源,种植生态公益林还可以创建连通的生态走廊,促进物种迁移和交换,增加生物多样性[1];最后,生态公益林的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源的稳定供应,通过种植相应的植物物种,可以固定沙土并减少沙漠化的发生,这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2国内生态公益林的现状研究

2.1生态公益林种植的现状

2.1.1 种植规模不足

首先,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为了修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但由于种植规模有限,无法有效应对全国范围内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和保护需要更广泛的种植和管理,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其次,生态公益林项目的建设还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生态公益林项目较多,而一些地区则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不均衡会导致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效果受限,无法形成全国范围的生态缓冲带和生态连通网络。最后,生态公益林的种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包括土地、苗木、技术支持等,但目前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长期的管理维护,导致种植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全国范围的生态保护需求。

2.1.2种植质量参差不齐

首先,在生态公益林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树种是保证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生态公益林项目在树种选择上存在问题,例如选择了生长周期较长、适应性较差或对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不适应的树种,导致植被生长缓慢,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其次,生态公益林的成功种植和管理需要合理的人工干预,包括适时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但是对公益林过度干预或干预不足,无法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也会影响植被健康生长。

2.2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现状

2.2.1监管不到位

首先,在一些地区关于生态公益林的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并不清晰,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工作流程,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或重叠,导致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协同性不高;其次,很多地区的生态公益林机构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无法及时获取生态公益林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很难对其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另外,生态公益林的监管执法力量不足,难以有效地执行保护政策和法规。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和专业能力,无法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导致生态公益林的破坏和损失;最后,缺乏有效的生态公益林监督机制,难以对监管行为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缺乏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导致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2.2.2面临人为破坏风险

首先,生态公益林中可能存在珍贵树种或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资源,吸引了非法木材砍伐者的注意,从而采取非法的手段,越过保护区域的边界,进行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的平衡和完整性;其次,由于生态公益林地处边远地区或山区,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法力量,有些人可能非法占用公益林土地,进行违法建设、耕种、圈地等活动,侵占了公益林的面积,破坏了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最后,生态公益林是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但存在非法猎捕、乱捕活动,偷猎者为了获取动物的皮毛、肉食等商品价值,捕杀、捕捉和贩运珍稀野生动物,直接危及了生态公益林中物种的生存,也并不利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

3改善国内生态公益林现状的对策

3.1改善生态公益林种植现状的对策

3.1.1提高种植规模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专项基金、设立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扩大种植规模。其次,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企业、民间组织等参与投资和管理,实现种植规模的扩大;另外,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种植效率和植被生长速度。研发适应不同地区和生态环境的适宜树种,提高种植的适应性和生态效益;最后,制定全国范围的生态公益林种植规划,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和区域布局,还要建立跨地区的协作机制,促进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连通和区域相互补充,实现全国生态保护的整体效益

[2]

3.1.2加强种植质量

首先,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和生态环境要求,科学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要充分考虑树种的生长速度、耐旱能力、耐寒能力等要素,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树种,提高植被生长的效果;其次,建立科学的管护制度,根据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包括适时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并减少人工干预不足或过度的问题;最后,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将循证科学方法应用到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中。相关机构可以建立相关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树种适应性研究、生理生态研究等,以科学的数据和实践指导管理决策。

3.2改善生态公益林保护现状的对策

3.2.1强化监管与执法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公益林保护监管体制和机制,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责,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形成多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监管工作的协同性和效率;其次,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生态公益林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实现对生态状况的全面监测和评估;同时,相关机构应该增加监管执法人员数量,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确保监管执法力量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最后,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加强与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公益林的巡护、监督和举报,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2.2避免人为破坏

首先,增加执法人员数量和专业素养,提高监管力量的密度和效能,加强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巡逻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采伐、占用、盗猎等破坏行为;其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监控系统,如利用摄像头、卫星遥感技术等进行监测和预警,提高对潜在破坏行为的发现和处置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公众对生态公益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缓解非法活动对生态公益林的威胁;最后,加强公安机关、林业部门、社会组织等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协助监管部门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监督。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生态公益林种植和保护两个方面,对国内生态公益林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生态公益林种植规模不足、种植质量参差不齐,并提出提高种植规模,加强种植质量的优化策略;另外,针对国内生态公益林保护监管不到位和面临人为破坏的现状,也提出了要强化监管与执法以及避免人为破坏的对策,期望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公益林的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 孟晓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 2019(31):2.

[2] 孟润玲.浅析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 2015, 000(006):P.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