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标本差异性对微生物检验阳性检出结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临床标本差异性对微生物检验阳性检出结果的影响

庞绪慧

泰安市岱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71000

【摘要】目的:探究标本差异性对微生物检验阳性检出结果的作用。方法:选择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本疾控中心接受检查的标本460例为研究样本,将2023年2月-4月与2023年5月-7月各230份标本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比较阳性率。结果:呼吸道标本、大便标本、其他非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均为观察组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标本类型及时间段的标本阳性检出量存在差异,应深入分析不同来源及标本类型的阳性率,探究其原因,通过检测微生物,可以尽早发现传染源,判断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传染病的扩散和流行。

【关键词】标本;差异性;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微生物检验在疾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提供多方面具有可靠性的参考依据。但,受到微生物类型较多、检查步骤复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微生物检验效果难以将当前的现实需求满足,尤其是在取样检测标本阶段,未能做到规范化,影响检验效果。在检验工作中,一般需要进行对多种标本不同时间段的检验,而标本存在的差异性会导致其结果不同。基于此,应采取可行性措施将病原体检出率提升。本研究对呼吸道、大便等标本检测,分析阳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疾控中心接受检查的460份标本为研究样本。其中,呼吸道标本140分、大便标本140份及其他非呼吸道标本180份。将2023年2月-4月230份标本划分为对照组,以2023年5月-7月230份标本为观察组。对于选择的所有标本,在进行检测前,保证其未被污染。

1.2方法

在检验中,运用培养箱分离培养,生化实验,荧光PCR方法。同时,在检验过程中,严格依据说明书操作,提高检验的规范性。对于不同类型标本的取样时,应尽量在运用抗生素之前、在患者发烧后24h内以及发冷前取样。若为痰量超过1ml的下呼吸道标本,需在2h内送检。在患者发病初期及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对大便标本的采集,2h内送检。在检测时,严格依据微生物检验标准与程序执行,规范检验操作。而且,标本采集、转移等过程中也同样需要依据规定执行。若是在标本取样或者是检验时产生相应情况,需利用标签将详细信息记录。计算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期标本的阳性结果差异。在细菌培养中,运用琼脂平板,设置合理培养温度,孵育24h。若未能检测到细菌生长,属于阴性,如果检测到细菌生长,为阳性。

1.3~

对比不同患者多个时期的呼吸道标本、大便标本与其他非呼吸道标本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在各项微生物标本检出阳性率对比中,各类标本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合计对比中,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微生物标本检出阳性率对比(n,%)

组别

呼吸道标本

大便标本

其他非呼吸道标本

合计

对照组(n=230)

30.00(21/70)

62.86(44/70)

46.67(42/90)

46.52(107/230)

观察组(n=230)

47.14(33/70)

80.00(56/70)

64.44(58/90)

63.91(147/230)

χ2

4.341

5.040

5.760

14.066

P值

0.037

0.025

0.016

<0.001

3讨论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主要采集细菌性、病毒性腹泻患者的大便、手足口病患者大便、新冠肺炎及流感病毒咽拭子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产生后,疾控人员的工作量大量增加,但是,若想提高标本检验的准确度,应保证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多个流程规范,降低相关因素的干扰。在整个流程中,标本采集为重点,其为检验工作的首个步骤,质量与整个检验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大对标本采集质量的控制力度,也要重视对疾控人员的培训。

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微生物检验向着微量化、微机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微生物标本的检验质量可直接影响病原微生物检出的阳性率,在微生物检验中,若检验采集标本不合格会导致检验结果受到影响[2]

在本研究中,对于不同时间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对比,全部标本均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标本采集不规范:检验结果阳性率存在差异会受到操作因素的影响,包含标本运输、患者准备等。在此过程中,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易导致多种问题的产生。在检验工作中,应合理制定相应规范及措施,保证标本检测前的质量。在检验工作中,若疾控人员对于标本采集要求了解不足、未能按照要求执行等导致标本不合格,会影响阳性检出率。在此情况下,难以实现对病原体精准信息的提供,在检验工作中,若未能重视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患者难以产生对标本采集的正确认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2)标本存储及运输存在问题:在对标本保存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应避免其被非病原微生物污染,确保病原微生物活性。在检验标本时,需依据不同检验目标选择适合的运输以及储存方式。如,需要厌氧培养的标本应通过特殊方式运输,马上送检,也不能使其在空气中暴露,以免造成需氧菌大量繁殖情况,降低阳性率。(3)检验人员经验不足:在微生物检验中,大多需要通过生理、形态生化反应进行,每个步骤都要求检验人员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因此,检验人员应不断获得工作经验的积累,也要积极学习相关基础知识,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培训检验人员时,需依据实验室条件、检验需要等综合分析,设计全面、详细且具有实用性的操作手册,实现对检验人员的科学指导。

微生物检验结果与标本有着密切联系。未能遵守规定操作、标本采集不正确、储存及运输问题等多方面因素会产生对检测的影响,导致准确性下降,在检验中,为提高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应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使其运用规范、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也要保持耐心进行对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解释,提高标本采集质量。还要将标本的保存方式改进,以免空气污染产生对其的干扰,加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标本采集中,需要在患者用药前采取此项操作。但是,目前在采集标本时,存在采集的标本量不足、采集时机不正确等情况。对此,应结合标本类型等综合分析,保证足量标本的采集,也选择适合时机。在标本采集后,需尽快将其送往实验室接受检查,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在开展对各种标本的采集中,应选择适合方法,也要合理储存与运输,对有可能被非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予以预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相关因素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微生物标本检验时存在一定差异。为减少差异,应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注重标本采集、运输等多方面内容,尽量将相关干扰因素消除,提高疾控检验质量,根据疾病类型、传播途径、流行情况和相关法规,制定适合的感染控制策略和政策,减少疾病传播范围和危害。

参考文献:

[1]郑栋材,刘有发.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对临床检验结果准确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1):89-91.

[2]魏小剑.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性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8):97-99.

[3]覃卫娟,吴晓宁,梁正义,周利艳,韦欢欢,谢丽. 全自动微生物流水线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7):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