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民族化导向下的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美声唱法民族化导向下的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

杨子文

河北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  051130

摘要: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产生许多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从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角度来看待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必须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也有利于找到能让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化导向;高校民族声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各国文化交流的机遇日益增多,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声乐文化也是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在近几年来不断地被西方的声乐文化所冲击。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逐渐与西方的美声演唱相融合。在演唱中,中国的传统艺术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要想学好我国的声乐,必须向西方美声唱法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对其理论和技巧进行深入研究,这将会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技巧与表现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对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美声唱法民族化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气息运用方面

气息在演唱中很重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气息运用到美声唱法中,例如,深呼吸等。在演唱时,演唱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让全身的肌肉互相协调,为呼吸提供充足的支撑。顺畅的呼吸能让发音变得更轻柔、更协调。而“花腔”是一种主要的演唱方式,在很多声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在演唱的基础上,增加花腔,并用气息表达一首歌曲的情绪、声调等。美声唱法的“花腔”,在音质的处理方面,有着丰富而细腻的特征。色彩丰富,技巧丰富,层次分明。因此,这也是“花腔”在民族演唱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二)咬字技艺方面

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以前,可以将西洋唱法与意大利音乐相结合。然而,汉语与意大利语在发音上存在着差异,这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发音不清晰、发音不标准等问题,这也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相对来说,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而在声乐教学中却鲜有涉及语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学生会进行咬合的练习。在学习意大利语的基础字母时,先提起软腭,然后抬高咽喉,这样才能让咽腔变得更稳固。而在演唱中,还要分清高低位置,形成共振效应,并维持发声的连续性,让其变得更稳,这样才能精确地把握咬字的要领。

二、美声唱法民族化导向下的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强化对民族声乐语言的培养,把语言这种表达感情的载体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旋律的实际需求,把声音表达出来。在演唱过程中要增强情感的表达和感受。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得恰到好处,再加上自身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才能把音乐作品更好地诠释出来。而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还要对艺术风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音乐作品,都要尽可能让其富有魅力,才能对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风格有精确地把握。

(二)强化理论建设

目前,民族民歌在国内音乐界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但传统演唱方式是否科学,至今还没有得到证实。科学是一种系统完备、理性思辨、哲理性强、居于领先地位的表现。由于传统的民族民间声乐缺少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这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声乐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例如,民族唱法,其共性和原理与美声基本一致,科学价值也非常显著。但是,我国民族众多,而且在传统演唱中,用嗓的使用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科学性有待考证。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从客观规律来看,能直接反映实际生活,属于表演的范畴,也符合客观规律,因此,是科学合理的。如果仅仅是由于民族唱法中有一些特殊的声音,就认为它是不科学的,这显然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错误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民族民歌唱法具有科学性。

(三)适度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弘扬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还要强化声乐理论教学,让其与实际相结合,吸收各类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除此之外,也要加大对声乐教材的选择力度,由于在普通高校中,音乐教材的科学性起着很大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将传统民族音乐的声乐内容加入到教材中,并增加多元文化的声乐内容,丰富学习内容,为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同时也为以后的音乐事业奠定基础。

(四)掌握民族歌曲的艺术风格

中西歌曲在风格和韵味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要想熟练地掌握并具有较好的表现能力,需要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厚积薄发,对古代和现代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最后实现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结束语:

总之,从美声唱法被引入中国以后,就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民族音乐中。而美声唱法则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在新时期,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把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又能提高声乐理论水平。因此,把其运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必将会对高校民族声乐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看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17(11):257-257.

[2]王慧慧.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7(24):41-42.

[3]黄正红.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J].艺术评鉴,2018(2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