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唐辉

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506

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时血糖水平、进餐后2h血糖水平、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数据。结果:研究组空腹时血糖水平为(6.35±0.37)mmol/L,进餐后2h血糖水平为(9.36±1.26)mmol/L,其中,腓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均高于参考组。同时,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0.05,研究结果有意义。结论:在应用依帕司他之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也有所提升,不良反应率较低,患者对整个治疗流程持满意态度。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

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由于血糖升高、神经营养因子缺失导致周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腹胀、疼痛等症状,如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丧失运动能力。该疾病治疗周期长,现阶段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式。但是不同的药物疗效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医院积极探索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法。本院主要以依帕司他为切入点,探究该药物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效果,现做出报告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研究组39例患者,采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平均年龄为(55.34±2.71)岁,参考组39例患者,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平均年龄为(55.39±2.67)岁。

纳入标准:①经过医生诊断,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且患者发病特征明显。②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对依帕司他和甲钴胺不过敏,无精神类疾病,能够准确表达治疗中的感受。

排除标准:①对依帕司他和甲钴胺过敏的患者应给予排除。②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脏器功能障碍和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给予排除。③由于外伤性疾病而导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给予排除。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要接受常规治疗。首先,研究组和参考组的患者需要每日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每日注射两次,每次注射0.4U/kg。其次,医生要规范两组患者的饮食习惯、休息习惯和运动习惯[1]。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医生要严格设置两组的饮食计划,确保食物能够少盐、少糖,避免食物引起患者血糖升高。两组患者需要在晚上22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身体机能的稳定。患者要每日定时运动,运动量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而定[2]。参考组主要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患者需要饭前口服药物,每次服用0.5毫克,每日服用两次。研究组主要采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饭前服用,每次服用50毫克,每日服用两次。在治疗期间,医生需要严密监控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为了观察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空腹时血糖水平、进餐后2h血糖水平、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几项观察指标,观察依帕司他和甲钴胺的成效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主要采用SPSS20.0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使用P值来分析。

2.结果

2.1空腹时血糖水平、进餐后2h血糖水平对比

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空腹时血糖水平、进餐后2h血糖水平对比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空腹时血糖水平、进餐后2h血糖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空腹时血糖水平(mmol/L)

进餐后2h血糖水平(m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9

9.65±1.62

6.35±0.37

14.89±3.26

9.36±1.26

参考组

39

9.72±1.59

7.31±0.32

14.76±3.42

11.26±1.38

P

P<0.05

2.2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状况对比

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状况对比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状况对比(m/s)

组别

例数

阶段

腓神经

腓总神经

尺神经

正中神经

研究组

39

治疗前

31.57±1.67

30.27±3.76

40.27±4.26

38.86±2.06

治疗后

41.89±1.38

39.79±2.52

48.35±3.17

51.79±3.64

参考组

39

治疗前

31.86±1.59

30.45±3.85

40.54±4.54

38.29±2.08

治疗后

35.47±1.64

34.65±2.58

45.53±3.18

44.27±3.71

P

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如表3所示:

表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头晕

恶心

呕吐

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

39

1

1

0

5.13%

参考组

39

2

2

1

12.82%

P

P<0.05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由于受到糖尿病的影响,患者的远侧对称性神经出现病变,在发病过程中患者会出现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下肢麻木等情况。该疾病主要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损伤,如果没有对患者的病变神经进行及时治疗,病情会持续恶化,破坏患者的中枢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足部溃疡等症状,严重情况下患者需要进行截肢。从整体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3]。但是该疾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外部环境以及患者的生活习惯将会导致该病症的出现。诸多学者也对肝病的发病机理进行研究,部分学者认为氧自由基出现损伤是导致患者的神经细胞受损的重要原因。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多元醇通路激活,使患者体内聚集了大量的果糖和山梨醇,压迫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细胞出现病变坏死。甲钴胺是常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该药物能够修复受损神经,促进神经再生,提升神经的传导速度。虽然甲钴胺具有一定的治疗成效,但是部分患者在使用甲钴胺进行治疗时会伴随肢体麻木、疼痛等不良症状,给患者身体带来不良影响。而依帕司他能够有效的遏制蛋白激酶C激活,稳定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与研究组相比,提升幅度相对较少。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从研究数据中也能够看出,利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患者空腹时的血糖水平和进餐两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均得到明显下降,患者的病情日渐稳定[4]。而从神经传导速度来看,研究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更为明显,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而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和呕吐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而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13%,因此后续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时,医院可以优先考虑依帕司他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建华.依帕司他联合针刺治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

[2]王玲.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报告分析[J].中国保健食品,2021,000(001):92.

[3]张颖.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012):033.

[4]刘杰,孙思勤,刘菲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康复治疗中应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的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