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4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林同智1  李俊1  黄亚冰2 

1.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桂林 541199

摘要: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对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梳理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后,总结了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地方高校实践探索。并为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四是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

一.引言

1.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竞争压力[1]。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同时,双一流建设还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2.地方高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地方高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非常重要。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地域性和适应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的角色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提供优质人才培养资源。地方高校有着丰富的本地人才和产业资源,可以通过与区域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提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2)推动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地方高校可以依托本地的政府、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3)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地方高校可切实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加大质量评估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4)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本科教育质量、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贡献力量。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优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的贡献都是不可替代的。

3.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指在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专业之间进行紧密联系和协调配合,以达到知识的跨越增长和能力的整合提升,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而服务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5]。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是横向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纵向整合不同教育阶段。例如,可以通过跨专业课程设计、开设交叉学科课程等方式,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在本专业课程中,加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6]。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跨越式的创新和研究[7]。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使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中,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需加强学科间的协作和合作,鼓励教师开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科间联系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探究多元化的教育思想,完善教育体系,使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更为紧密、受到广泛认同和实行[8]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扩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范围,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使学生具备多重技能和知识,适应各种职业形态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3)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速知识的交叉融合,有助于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4)强化校企合作。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企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5)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增强教育的内在联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目前我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1.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逐渐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和实践,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例如,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专业+实践”模式的建设,支持高校建设“双主修”、“边缘学科”等多种形式的交叉学科专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交叉学科专业课程,探索“多元招生”,建设跨学科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些著名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与物理学”等交叉学科专业,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和青睐。此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也得到了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设,与高校共同探索新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我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如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跨学科教师不足等,但是相信在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将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高校间学科专业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高校间学科专业合作机制是指不同高校之间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进行合作与创新的机制。建立这种机制有助于加强高校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能够提高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以满足特殊的人才培养需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校间学科专业合作机制:

联合培养项目。高校间联合培养项目一般包括硕士联合培养和博士联合培养。联合培养项目需要参合院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协商,落实教学资源和师资共享,课程设计上遵循双方院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平台。

教师联合培训。高校之间的教师联合培训是通过联合培训班或者联合研修班的形式,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科专家或者教授到本校授课或互派教师去对方学校授课。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实各自学科的教师队伍,也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

联合课程开发。高校之间联合开发课程是指两或多个高校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共同协作,制定本领域的课程体系,打破校际之间课程具体、培养对象窄、重点不同的弊端,实现资源共享、培养模式先进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高校间学科专业合作机制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助于推动教育行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3.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实践探索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指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进行信息、方法和思想的交流、融合和创新,旨在解决学科单纯性导致的知识、技术和应用水平的瓶颈限制,实现部分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应用。下面是一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实践探索:

环境科学与土木工程交叉应用。在环境改善方面,土木工程师常常参与地下水的治理,其中包括使用沉积物在地下水中去除化学污染物的技术。因此,将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组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地下水的治理,缓解水环境污染问题。

计算机科学、医学和工程学的交叉融合。计算机科学、医学和工程学的交叉融合可以实现多个领域之间的信息、图像和实时操纵的应用,如医学成像、医疗器械仿真等。这种交叉融合也可以使医学和工程专业人员向计算机技术方向转型,进一步促进行业结构优化。

市场营销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市场营销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市场模型的匹配来实现。通过这种结合,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市场流动性和市场趋势,为企业谋求发展和突破提供支持和战略指导。

总之,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实践探索可以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使得更多跨界合作、交互合作和协同发展。这种实践对于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提供政策支持

要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领域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制定具体的政策文件。政策文件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学科专业一体化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文件,明确政策目标、实施方案、支持措施等内容,为学科专业一体化领域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指导。

建立政策支持机制。政策支持机制是指按照政策文件制定相应的支持措施和配套政策的机制。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学科专业一体化领域,建立政策支持机制,包括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技术支持等多种方面,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学科专业一体化领域的发展需要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多部门的沟通协作,促进科技和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同时,可以加强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提升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整体实力。

推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学科专业一体化领域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相关部门可以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针对学科专业一体化领域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需要协同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力量,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以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发展。

2.建立制度保障,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需要落实以下措施来建立制度保障。制定政策法规。国家或地方立法机关应出台政策法规,规范跨学科研究和教育,为学科专业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组建跨学科管理小组。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管理小组,负责推进跨学科教育、研究和项目合作,协调跨学科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监督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建立跨学科培训制度。各学科之间有交流,就需要建立跨学科培训制度,培训教师和学生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平衡学科资源分配。要保证不同学科之间资源分配的均衡,不偏袒某个学科,为不同学科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建立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和奖励跨学科领域的卓越成果。推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制定与跨学科融合发展相关的学科评估标准,鼓励跨学科融合发展,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通过建立以上制度保障,才能够更好的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建立制度保障的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对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深入发展。

3.完善评价机制,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要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以促进有关工作的推进和改进。以下是完善评价机制的一些措施。建立跨学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跨学科课程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指标,包括教学目标与课程计划、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及学生评价等方面,以保证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效果。统一建立跨学科研究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跨学科研究评价体系,可以使得不同研究方向与领域的研究人员在评价标准和方法方面实现一致,而不是采用各自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使得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得以提高。促进多维度评价。跨学科研究和教育需要考虑的是多个方面的因素,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学生学科素养、跨学科研究成果、学生综合素质等标准。建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绩效评价。针对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成果产出、影响力、技术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以鼓励和奖励跨学科领域的卓越成果。开展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通过对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可以分析和反思所取得的成果和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实践。

总之,建立跨学科的评价体系对于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跨学科课程评价、跨学科研究评价和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绩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估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成果和效果,为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4.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加强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具体策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协作平台,进一步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选修,让他们了解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性,从而促进他们在学科专业一体化方面的思考和认知的提高。鼓励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在实践中跨越学科的界限,在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学生合作中增强跨学科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开展。举办跨学科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组织诸如跨学科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各种活动,为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融合发展。不同学科合作项目的奖励。激励学科领域之间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奖金或者学术性的其他奖励。

总之,加强交流合作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多种措施加强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协作互助,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发展与合作,更融合的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

四、未来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展望

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具体展望如下。

更加紧密的学科融合。未来,不同学科专业之间融合会更加紧密,发展出更多交叉学科,为人类社会的问题提供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跨学科人才将受到更多重视:跨学科人才将成为未来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重要需求。珍视跨学科背景,重视多元化的学术经验,将成为越来越多高端人才的共识。

跨学科研究与教育将得到更多支持。在政策和实际层面,跨学科研究与教育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投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政策、基金和其他资助计划向跨学科研究与教育项目倾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带动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催生出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打破国界和学科的壁垒:跨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打破国界和学科的壁垒,促进各国和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全球性的研究和教育网络。

总之,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未来将是多元、交叉、协同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将更加意识到跨学科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推动跨学科研究与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亚,唐毅谦,何盈.学科专业一体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8):203-206.

[2]张海涛,邹波.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No.402(17):60-63.

[3]张小芳.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02):58-64+100-101.

[4]袁广林.学科专业一体化: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2):82-85.

[5]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No.232(12):43-45.

[6]赵金锋,王红岩,何艳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17-19.

[7]杜卫,陈恒.新建地方院校应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No.440(11):39-41.

[8]梅锦春,黄爱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No.213(20):128-12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C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2021C348);桂林理工大学2022年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团队-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